课文《讲一讲有趣的书籍》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学习目标】 1.能想象图意,并和其他同学交流图中的内容;认真倾听,有礼貌地评价别人的发言;会在生活中灵活使用礼貌用语。 2.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同伴合作交流。 3.教育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方案一】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认识老师手中的这几个字宝宝吗?(板贴:你说我说)让我们一起喊出他们的名字。(生齐读)欢迎小朋友们走进快乐的“你说我说”课堂。 师:你们喜欢漫画吗?(喜欢)那么,这节课,我带领你们在漫画王国里遨游好吗?(好) [设计意图: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知口语交际的内容。] 三、观察图画,明确图意 1、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有趣的书》?(板贴后,出示漫画) 2、《有趣的书》是一组漫画,你会看一组漫画吗?(方法是看图上的标记)那么,这组漫画的标记是什么呢?(每一幅图右下角的点子图。有一个点的是第一幅;有两个点的是第二幅图;有三个点的是第三幅图;有四个点的是第四幅图;有五个点的是第五幅图;有六个点的是第六幅图。总之,有几个点子,就是第几幅图。我们要按照顺序观察图画,前前后后联系好。) 3、明确要求,看图说话。 (1)(课件出示)《有趣的书》你看懂了吗?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请你自由练说。 (2)在组长的组织下,说给小组同学听。 (3)选派代表,讲给大家听,听后做出公正的评价。 提出要求:讲话的人,声音要洪亮,说话要完整。 听话的人,态度要严肃,认真有礼貌。 评价的人,评价要准确,激励性要强。 4、谁愿意为大家表演一番。表演前,你有什么好建议吗?请提出来吧! (无论你是扮演图中的爸爸,还是扮演图中的儿子,都要突出书的有趣。)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因此,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你知道这幅漫画的作者是谁吗?对于卜劳恩这个人你还知道哪些?(课件出示) 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何以能誉满天下、风靡世界半个多世纪?究其原因,画家的艺术技巧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画家对其独生子克里斯蒂安的爱是创作《父与子》成功的根本原因。《父与子》中的“父”与“子”的形象实际上是画家自己与儿子的真实写照。1934年12月当《父与子》最初与读者见面时,画家天真无邪的儿子才只有3岁。联邦德国《斯卡拉》杂志曾发表过一幅卜劳恩伏在地上给儿子当马骑的照片,并解释道:卜劳恩和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尽管很短暂,而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多来源于此。”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其艺术魅力征服过无数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心。 五、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卜劳恩的漫画和他为一些书进行的封面设计。 六、把编写的儿歌献给大家。 你说我说要领记, 贵在参与要积极。 观察图画看仔细, 展开想象要合理, 前后衔接联系好, 说话完整音响亮, 听话严肃有礼貌。 表演形象又生动。 评价正确善激励。 表现最佳就是你。 七、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的材料与大家交流。 【教学方案二】 一、导入 同学们看第一幅图在做什么? 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做到细致,发现少一个人,饭是热的 质疑,提问自己那个人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吃饭什么事情比吃饭的吸引力更大呢? 二、探求新知 观察第二幅图,-------第六附图 再看每一幅图时都要问一问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会说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组织语言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 小组内讨论 全班展示说给全班听, 看谁说的全面,观察的细致。 三、评比 首先比观察,看谁观察的认真 比组织语言,看谁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表达出来 比幽默,看谁的故事讲的让大家觉得很有趣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能够做到观察细致,表达清楚。内容连贯,想想丰富,而且能够很幽默的讲故事给同学们听说明同学们是聪明的孩子,希望以后遇到这样的习题同学们都能做到认真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