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怎么写好看:
南普陀寺书法图片
南普陀寺历史词典解释
又名普照院。在今福建厦门市五老峰麓。《清一统志·泉州府》: 普照院 “(在) 厦门海岛五峰山中。五代时建,初名泗洲。宋治平中改今名。本朝康熙年间重建,改名南普陀”。
在福建省厦门市五老山下。始建于唐。初名普照寺,五代时释清浩改建为泗洲院,宋重建复原名,元明后历有兴废。清康熙年间由施琅重建,因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且在被称为观音菩萨道场的浙江普陀山以南,改今名。为闽南佛教胜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和钟鼓楼等。大雄宝殿供奉三宝、千手观音等造像,妙相庄严,栩栩如生。藏经阁珍藏经典、宋钟等佛教文物。寺内还保存有清乾隆御制碑等碑记石刻。
南 普 陀 寺
词语分解:
- 南的解释 南 nán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
- 寺的解释 寺 s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
历史地名推荐:郭亮县
旧县名。湘鄂川黔苏区设。1934年由湖南省永顺县永顺河以西地区析置,治万坪。以纪念牺牲的郭亮烈士得名。1935年撤销,仍并入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