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初冬》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 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 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 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人们正在园子里忙着收白菜。 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 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得清了。 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树林里落了厚厚的一层黄叶。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教材简说】 《初冬》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它描写了我国农村初冬时节雾天的景色。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两幅插图分别展现了“雾中”和“雾后”农村的不同景象,为学生理解词义句意,提供了直观主动的语境。课文与此对应,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案一】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 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田野庄稼耀眼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 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 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 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方案二】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一年有几个季节? 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走来,万物发生了变化,欢笑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过些日子冬天即将来临,那冬天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叫什么呢?巧妙的引出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初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 1.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字词: 初冬田野庄稼耀眼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3.配上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到: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评价老师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一)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1)这样大的雾,课文中用什么词语形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2)读白茫茫,要求:慢一些 3)看电脑演示,进行品读。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数一数有几句话,想一想有什么没读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词句。 1)隔着我们和田野、树林间的这层纱,指的是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模模糊糊 3.思考:这两句话中为什么前一句用“望”,后一句用“看”? 4.指导朗读,看电脑演示,试着把模模糊糊的感觉读出来。 (三)第三自然段: 1.师生分别读一遍,然后比较读的情况。 2.指名谈体会,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体会词语。 3.看电脑演示,体会:发出淡淡的光,然后在感悟的基础上练习读。 (四)小结: 1.课中练习:让学生口头练习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淡淡的光。 进行评价: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看不清)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 2.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在理解词句时,运用了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在读书读报时遇到读不懂得词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做这些事情的情况,这样就可以读懂了。 (五)第四、第五自然段: 1.观察下雾时和雾散后的两幅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读四、五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雾散后,太阳()光芒来。 2)雾散后,远处的塔、小山都()了。 3)雾散后,近处的田野、树林也()了。 3:电脑演示下雾时和雾散后景色的对比,体会后练习朗读。 (六)第六到第八自然段: 1.小组自学。要求: 1)一个同学朗读。 2)其他人结合一段内容谈体会。 3)同学间相互补充。 2.汇报学习成果 3.看录像体会初冬景色的特点。 四、再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师生共同介绍有关初冬景色的资料 3.总结: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了词句;在学习的同时,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领略了初冬的景色,收获真不少!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自己配乐朗读全文。 2.从课外书中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各个季节的景色的文章。 【教学方案三】 一、看图激疑,学习字词 1.观察课文插图二,学习生字。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雾后景色),说说这幅画中有哪些景物,美不美?借助图中景物学习生字:芒、塔、野。 2.观察插图一,比较中学字。 引导学生与图二比较,说说同一地方,景物有什么不同。(出示“模模糊糊”)学习生字:隔、层,并带着“为什么不一样”的疑问,试读课文。 二、读文释疑,理解第一段 1.初读全文,解疑中学字。 学生试读课文,了解课文分别写了“雾中”景色和“雾后”景色。读1、4节的句子。学习生字:初、雾、茫,比较“芒”与“茫”音形义的异同。 2.细读第2、3小节,理解句子。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了雾很大?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意思。教师可用“纱巾遮脸”,观察图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望不见”、“看不清”、“不耀眼”的句意。结合讲读,学习生字“淡、耀”。比较“望”、“看”不同。 3.试背第一段。 教师可按“远处”、“近处”及空中方位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句序,练习背诵。 三、练字练句,细读第二段 1.用比较法学习第4、5小节。 教师可指导学生与第一段对照,了解雾散后景色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应的词语:“射出光芒来”、“望得见”、“看得清”,这些词语在朗读时读重音,使雾中和雾散后的景色对比更加强烈。 2.读读练练,学习6—8节。 按“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或“谁干什么”的句式读懂每一节的意思。学习生字“原”,口头完成练习4。 3.重点理解第7节比喻句。 让学生理解“灯笼”比作大柿子的形状,找出表示柿子多少、大小、颜色、形状的词语,完成课后练习3。 4.读中理序,指导背诵第二段。 课文第5—8节,每节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方位的词语,每节写法有相似的句式。 这两个特点可用来引导学生背诵。 四、配乐朗诵,激发朗诵兴趣 配乐朗诵时,可让儿童闭目想象大自然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老师概括初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