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司马光砸缸》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教材简说】 《司马光砸缸》是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一年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本课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方案一】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问题 (1)、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2)、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3、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4、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教学方案二】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方案三】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