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 |
课文《口袋阵》出自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原文】 明朝时候,倭寇经常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sha6*人放火,抢劫财物。戚继光奉命去消灭倭寇。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老百姓爱戴他们,称他们为“戚家军”。 有一年,两千多倭寇又入侵浙江沿海一个叫大田的地方,准备跟“戚家军”决一死战。当时,“戚家军”的大部分人马正在其他地方作战,戚继光身边只剩下一千多人。怎么办?他十分沉着,想出了一个以多胜少的妙计。他把这一千多名将士埋伏在大田周围的山上,摆成了一个“口袋阵”。为了隐蔽,还让每个人手里都举着松树枝,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松林。 倭寇涌了过来。他们看看四面的山上,都是一片片的寂静的松林,没有一个人影,就放心地往前走去。等倭寇进了“口袋”,戚继光一声令下:“杀呀!”将士们纷纷扔掉松树枝,像下山的猛虎,一齐冲向敌人。倭寇一下子给吓蒙了,乱了阵脚,被“戚家军”杀得人仰马翻,四处逃命。无路可逃的倭寇只好举手投降。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字和4个多音字“将、蒙、埋、降”,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戚继光是如何布下口袋阵消灭倭寇的,体会抗倭寇名将戚继光的沉着、机智、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练习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方案一】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抗击外敌的英雄?学生交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一位民族英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5、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吗? 6、你知道戚继光是谁?倭寇是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二、朗读第一段,学习本段生字。 1、自由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标出本段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生交流,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带读,扩词。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3、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正音。 4、游戏巩固生字。 开火车游戏、看口形猜字游戏,选词说话巩固生字。 三、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区、杀、勇、敢。 1、先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区字的笔顺,勇字的占位。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教学方案二】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口袋,说说口袋可以装什么? 2、在明朝的时候,倭寇经常入侵东部,倭寇是指日本还盗,他们sha6*人放火,抢劫购物,威继光奉命去平定他们,在一次战域中威继光身边只剩下一千多人,他就利用口袋可以装东西的原理,布了一个口袋阵,让倭寇们自投罗网,取得了胜利。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 2、同桌互读认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3、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前鼻音:侵、军、战、隐 后鼻音:奉、将、令、蒙、降 多音字:蒙将降 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爱戴沉着隐蔽寂静 以少胜多人仰马翻 倭寇入侵地区奉命 军队纪律作战 准备其他将士隐蔽 一声令下投降蒙了 5、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试 6、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7、指名学生朗读,把课文读正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去、均、纪、律、备、令、杀、投 学生认读 2、给这些生字组词 3、学生识记生字(多种方法识记) 4、教师指导书写 5、学生作业 四、小结 【教学方案三】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游戏巩固生字。 二、学习二、三、四自然段,学习其他几个生字。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口袋阵》。现在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将学生的问题归类记在黑板上。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2)怎么摆“口袋阵”?3)“口袋阵”有什么作用? 3、朗读课文,研讨问题,感悟内容。 1)学生读课文,讨论问题.教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 2)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A、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认清战前形势,讨论:这时,如果硬拼行不行?戚继光是怎么做的?理解“沉着”、“以少胜多”。 B、怎样摆“口袋阵”? 先引导学生读句子,在画一画“口袋阵”的地形和用兵图。 C、“口袋阵”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自己的话说说战斗情形。 4、总结全文,深化拓展。 1)读最后一自然段。 2)想一想,你还有其他大败倭寇的好办法吗? 3)深化主题: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戚继光这样保卫祖国、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建设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外国才不敢侵略我们。 5、学习生字词,特别强调几个多音字:将、埋、蒙、降。 6、游戏巩固生字词。 三、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备、死、埋、虎。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指名学生上台书写,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