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最大的书》出自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一天,爸爸带川川去爬山,他们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认真地说:“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画吗?” 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鱼哩!” “这能说明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跟问底。 叔叔说:“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那里埋着煤炭,那里埋着铁矿......把着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 【教材简说】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奇石博览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说出来。创设“伙伴合作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抒发。 1.初读预习。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2.互相交流。 (1)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 “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 “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 (2)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如,地质勘探队员──我喜欢书中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因为他懂的东西多。 (3)向同桌请教不懂的字词。如,宝藏、矿物。 (4)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3.同桌向集体汇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4.写字指导。 (1)写正确。 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2)写美观。 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建议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指导应以示范为主,不妨多示范几次,让学生反复观察由“竖”到“撇”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感悟由“竖”到“撇”的自然过渡。 (二)朗读感悟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主,教学时可以采取“角色体验”的方式,去读、演、悟。 1.问中读。 “书”,为什么加引号呢?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2.读中学。 (1)自由读。 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吧。 (2)伙伴对读。 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3)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演中悟。 (1)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合作演一演。 (2)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4.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 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学生自主填好后,可以开展组词游戏。如: 宝石──石头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土地──地图 2.词语积累。 认真奇怪闪光透明宝藏足迹刨根问底 3.本课中的问句和感叹句比较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不同的语气。如: 问句: (1)哪里有书啊? (2)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3)这能说明什么呢? 感叹句: (1)它们都是字呀! (2)太好了,太好了! (3)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