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挽郑夫人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吴泳 |
释义 | 挽郑夫人原文淑行繇真履,慈根自夙知。性情诗调适,内外礼维持。 春合青苹乱,秋原白木悲。 只今哀窈窕,手线授衣时。 诗词问答问:挽郑夫人的作者是谁?答:吴泳 参考注释淑行美好的品行。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凭先民之遐邇,秉玄妙之淑行。”《后汉书·章帝纪》:“三老,尊年也;孝悌,淑行也;力田,勤劳也。”《晋书·任恺传》:“﹝ 愷 子﹞ 罕 字 子伦 ,幼有门风,才望不及 愷 ,以淑行致称,为清平佳士。” 真履纯正的志行。 宋 苏舜钦 《夜中》诗:“夜分众諠死,耿耿抱真履。” 夙知早知道。《诗·大雅·抑》:“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毛 传:“谁早有所知,而反晚成与。” 孔颖达 疏:“谁復早有所知,而反晚成者也。明早知则早成,晚知则晚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三郎曰:‘区区寸心,宜所夙知。自卿入门,家日益丰,咸以福泽归卿,乌得有异言?’” 早慧。 汉 蔡邕 《桓彬论》:“ 彬 有过人者四:夙智早成,岐嶷也;学优文丽,至通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资此夙知,降从经志。” 性情人的禀性和气质;性格,脾气 易发怒的性情 必句性情。——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人之性情 诗调诗的格调。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早春病中书事》诗:“祗贪诗调苦,不计病容生。”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李郢 诗调美丽,亦有子弟标格, 郑尚书 顥 门生也。”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陆公行状》:“﹝ 陆鉞 ﹞诗调高古,尽去穠艷。” 内外在数量或时间上接近精确地;大约;近似 五十年内外 维持(1) 保持使继续存在 维持秩序 (2) 保护;维护 多亏他暗中维持,才得以平安无事 (3) 得意;威风 好不维持 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文选·宋玉<风赋>》:“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 李善 注:“《尔雅》曰:‘萍,其大者曰苹。’ 郭璞 曰:‘水萍也。’” 宋 苏轼 《十二琴铭·松风》:“忽乎青苹之末而生有,极於万窍号怒而实无。”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青苹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和根拔。” 清 厉鹗 《闰九日客广陵集吴氏城东水槛》诗:“为谢红桥儿女道,不将歌舫污青苹。” 秋原秋日的原野。 南朝 梁 王僧孺 《 * 文》:“壅夏河之长泻,扑秋原之猛燎。”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慟哭秋原何处村,千家今有百家存。” 清 徐枋 《食园茄》诗:“尝新霑夏实,垂露摘秋原。” 叶圣陶 《微波》:“那一头柔发,以前这样梳那样装不知换过多少花样,印过多少羡爱的目光,现在像秋原的衰草了。” 白木(1).树木名。《山海经·大荒西经》:“白木、琅玕。” 郭璞 注:“树色正白。今南方有文木,亦黑木也。” 北周 庾信 《枯树赋》:“ 东海 有白木之庙, 西河 有枯桑之社。” (2).不加涂饰的木材。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二:“长鑱长鑱白木柄,我生託子以为命。” 只今如今;现在。 唐 李白 《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 西江月 ,曾照 吴王 宫里人。” 宋 陈师道 《春怀示邻里》诗:“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清 李国宋 《朝天宫感怀》诗:“自昔鼎成龙已去,只今松老鹤还飞。” 郭沫若 《雄师百万挽狂澜》诗:“只今双喜大临门,‘七一’佳期水库成。” 窈窕(1) 文静而美好的 窈窕淑女。——《诗·周南·关雎》 窈窕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窈窕艳城郭。 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2) 幽深的 窈窕以寻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手线慈母为子女缝衣的线。借指母爱。语本 唐 孟郊 《游子吟》:“慈母手中綫,游子身上衣。” 金 元好问 《祖唐臣母挽章》诗:“肩舆燕喜今无復,手綫留残恨更多。” 授衣(1).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 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马瑞辰 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说谓官家分发冬衣。 孔颖达 疏:“可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楼独酌》诗:“掾史当授衣,郡中稀物役。” 宋 陆游 《初寒》诗:“伤心到处闻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 (2).农历九月的别称。《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叙》:“即今授衣天气,风景萧条,砧捣寒溪,蛩吟晚砌。” (3).谓廷赐锦衣。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十月》:“朔日朝,廷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其赐锦花色依品从给赐。”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