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其十三·原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原文龙鳞常试望,膴膴辟何年。 名将千军驻,高贤五柳眠。 莒齐譬焦石,虞芮置閒田。 复降公刘迹,今存大雅篇。 诗词问答问:《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其十三·原》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五十八 参考注释龙鳞(1).龙的鳞甲。《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堊,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李善 注:“ 郭璞 曰:‘如龙之鳞彩也。’” 吕向 注:“言众物颜色相照烂然如龙鳞也。” (2).《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 * 。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后因以“龙鳞”指人主。《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於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任贤》:“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宋 梅尧臣 《送马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 阴山 。”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蛮素至江》:“不道龙鳞难逆遭黜降,喜青山正对黄堂。” (3).指皇帝的衮服,龙袍。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仇兆鳌 注:“龙鳞,谓袞衣之龙章。” 明 谢谠 《四喜记·双桂联芳》:“鸣鞘隐隐声传,仰见龙鳞日耀。” (4).像龙鳞的样子。 汉 扬雄 《甘泉赋》:“金人仡仡其承钟虡兮,嵌巖巖其龙鳞。” 李善 注:“龙鳞,似龙之鳞也。” 吕延济 注:“言壮勇之金人饰以龙文,令负鐘虡。”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石琼文而翕赩,山龙鳞而炤烂。” 宋 王禹偁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之五:“道服日斜披鹤氅,药畦春暖步龙鳞。” (5).似龙鳞的事物。指水波,涟漪。 晋 郭璞 《江赋》:“溭淢濜溳,龙鳞结络。” 唐 厉玄 《从军行》:“战场收驥尾,清翰怯龙鳞。” 宋 梅尧臣 《汴水斗减寄彦国》诗:“深滩鼇背出,浅浪龙鳞斜。” 明 刘基 《摸鱼儿》词:“碧江风过龙鳞起,天际白云如絮。” (6).幼竹。幼竹有箨,如龙鳞状。 唐 虞世南 《赋得临池竹应制》:“龙鳞漾 嶰谷 ,凤翅拂涟漪。” (7).松桧之属。松桧之皮如龙鳞,故称。 唐 王维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宋 梅尧臣 《桧咏》:“龙鳞已爱松身直,珠实还看柏华垂。” (8).累累垂垂的葡萄。 唐 刘禹锡 《葡萄歌》:“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9).宝刀名。 三国 魏 曹丕 《剑铭》:“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状如龙文,名曰龙鳞。” 常试平素的训练。《尉缭子·攻权》:“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衄。” 膴膴膏腴;肥沃。《诗·大雅·緜》:“ 周 原膴膴堇荼如飴。” 毛 传:“膴膴,美也。” 晋 张载 《七哀诗》:“恭文遥相望,原陵鬱膴膴。”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降生故基,与川原而膴膴;潜灵旧址,对郊阜而茫茫。”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呜呼!不待十年,将见此膴膴中原,已非復吾曹之故国!” 名将1.著名的将领,也喻指在某个方面占领先地位的人物。 出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离,秦之名将也。” 唐 韩愈《乌氏庙碑铭》:“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操曰:‘将军(指于禁)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郑观应《盛世危言·恳荒》:“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 王迪《八千里路云和月》:“拜读陈赓同志遗作两篇--果然名将之笔,柔锋似剑!” 高贤(1).以之为高尚、贤良。《战国策·赵策一》:“天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行义。” (2).高尚贤良。《吕氏春秋·审分》:“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 (3).指高尚贤良的人。《汉书·礼乐志》:“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 唐 陈子昂 《上薛令文章启》:“然则文章薄伎,固弃於高贤;刀笔小能,不容於先达。”《花月痕》第十四回:“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高贤。” 五柳见“ 五柳先生 ”。 焦石即煤炭。 晋 王嘉 《拾遗记·岱舆山》:“ 岱舆山 一名 浮析 ,东有 员渊 千里……山人掘之,入地数尺,得焦石如炭灭有碎火,以蒸烛投之,则然而青色。” 唐 韩翃 《别李明府》诗:“五侯焦石烹江笋,千户沉香染客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石炭》:“《拾遗记》言‘焦石如炭’,《岭表録》言‘ 康州 有焦石穴’,即此也。”参见“ 煤炭 ”。 虞芮周 初二国名。相传两国有人曾因争地兴讼,到 周 求 西伯 姬昌 平断。《诗·大典·緜》:“ 虞 芮 质厥成, 文王 蹶厥生。”《史记·周本纪》:“於是 虞 芮 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 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虞 芮 之人未见 西伯 ,皆慙,相谓曰:‘吾所争, 周 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后因以“虞芮”指能谦让息讼者。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但当先令而后诛,得情而勿喜,使 伯氏 无怨於失邑, 虞 芮 知耻而无讼耳。” 明 李东阳 《若虚诗来欲平马讼五迭韵答若虚并柬文敬佩之》:“欲令 虞 芮 成礼让,不遣 秦 越 相讥訶。” 公刘古代 周 族的领袖。传为 后稷 的曾孙。他迁徙 豳 地(今 陕西 旬邑 )定居,不贪享受,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后用为仁君的典实。《隶释·汉蜀郡属国辛通逵李仲曾造桥碑》:“西征鄙国,抚育犁元,除烦省苛, 公刘 之仁。” 大雅(1).《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 周 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 西周 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 幽王 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 札 来聘……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体,其 文王 之德乎!’”后亦用以称閎雅淳正的诗篇。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自 杜甫 后,大雅不作,至 明 乃復振。” (2).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选·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於兹为羣。” 李善 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 明 蒋灿 《题杜少陵像》诗:“大雅长往矣,遗容后代看。”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那议会啊,聚四方里耆英大雅。” (3).泛指学识渊博的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附文》:“至于分类分得不伦不类,那是小子底学识不到,还得大雅指正指正呢。” (4).谓高尚雅正。 宋 叶适 《贺县尉》诗:“端庞还有北人风,大雅元非 楚 士同。”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其音和平而大雅,其旨绵渺而藴藉。”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这样不伤大雅而又含有象征意义的词儿正合于一个青年人寄兴的需要,他就常常用它。”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