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渔家傲引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洪适 |
释义 | 渔家傲引原文二月垂杨花糁地。荻芽迸绿无际。细雨斜风浑不避。青笠底。三三两两鸣桹起。 诗词问答问:渔家傲引的作者是谁?答:洪适 参考注释二月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垂杨(1).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 南朝 齐 谢朓 《隋王鼓吹曲·入朝曲》:“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唐 万齐融 《送陈七还广陵》诗:“落花馥河道,垂杨拂水窗。”《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 济南府 ,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鲁迅 《送增田涉君归国》诗:“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2).词牌名。双调,一百字或九十八字。本咏垂杨,后为词牌名。参阅《词谱》卷二八。 无际无边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细雨小雨。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湘东王首夏诗》:“冷风杂细雨,垂云助麦凉。” 唐 刘长卿 《别严士元》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宋 陆游 《小园》诗:“点点水纹迎细雨,疎疎篱影界斜阳。” 茅盾 《子夜》十九:“现在是蒙蒙细雨,如烟如雾。” 不避(1) 不回避,藐视困难和艰险 不避艰险 (2) 不让,不亚于,不差于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 禹。——汉·晁错《论贵粟疏》 三三两两(1) 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一起 (2) 形容零零落落、为数不多 鸣桹亦作“ 鸣榔 ”。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於前,鸣长桹於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唐 李白 《送殷淑》诗之一:“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謡。” 王琦 注:“所谓鸣榔者,常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犹叩舷而歌之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笠纶竿,击短版,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桹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 明 张煌言 《舟次听雨分得长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郁达夫 《星洲旅次有梦而作》诗:“ 钱塘江 上听鸣榔,夜梦依稀返故乡。” 新妇称“新娘子” 女儿(1) (2) 某人直系血统或过继的下一代女性 (3) 一个家族的女性后代 张家女儿,李家女儿 (4) 自起源或出身衍生而来的似属于女性的事物 美国是大不列颠的女儿 (5) 女孩 昔作女儿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浦口小河入江之处。 南朝 梁 何逊 《夜梦故人》诗:“浦口望斜月,洲外闻长风。” 北周 庾信 《画屏风》诗之十二:“平沙临浦口,高柳对楼前。” 唐 王昌龄 《采莲曲》之一:“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河豚东方鲀的俗称。体内(主要是生殖腺、肝脏和血液)含有类似于箭毒的热稳定毒素。常见的有虫纹东方鲀( Fugu Vermicularis )、弓斑东方鲀( F.ocellatus )和暗色东方鲀( F.obscurus )。亦作鲀科鱼的俗称 正是河豚欲上时。——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千百极言其多。 晋 左思 《吴都赋》:“缔交翩翩,儐客弈弈。出躡珠履,动以千百。”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殊不知戏场脚色,止此数人,便换千百个姓名,也只此数人装扮。” 茅盾 《子夜》十四:“他觉得四面八方有千百条毒眼光射到他身上。” 食指(1) 拇指旁边的一个指头 (2) 指家中人口 家贫食指众 中虚(1).指胸腔。《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 杨倞 注:“心居於中空虚之地。” 梁启雄 释:“指人体上的胸腔。” (2).指心。《子华子·北宫子仕》:“夫人之中虚也,不得其所欲则疑,得其所不欲则惑;疑惑载於中虚,则荆棘生矣。” 宋 苏轼 《读道藏》诗:“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3).里面空虚。《鹖冠子·学问》:“中虚外博,虽博必虚。” 晋 傅咸 《琵琶赋序》:“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 (4).犹虚心。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是故 曾点 终於狂而不实,而 曾参 信道之后,遂能以中虚而不易终身之定守者,则夫子来归而后得斯人也。” (5).中气虚弱。 唐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诗:“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 鱼虾亦作“ 鱼鰕 ”。鱼和虾。泛指鱼类水产。 唐 韩愈 《南山》诗:“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 宋 苏轼 《鱼蛮子》诗:“鱼鰕以为粮,不耕自有餘。” 章炳麟 《訄书·原变》:“下观於深隧,鱼鰕皆瞽,非素无目也,至此无所用其目焉。”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