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 |
课文《餐桌上的大学》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父亲常说:“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他规定:我和弟弟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在晚餐时交换。 晚餐时声音嘈杂,碗碟的碰撞声衬托着热烈的谈话。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然后就是压轴戏①。那是我们最怕的时刻——交换今天所学到的东西。 这时,父亲就把椅子推向后边,斟上一杯酒,然后扫视我们。于是,我们也紧张地瞧着父亲。 最后,他的目光会停在我们当中的一个身上。“雨生,”他叫着我的名字,“告诉我们,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我今天学到的是尼泊尔的人口。” 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 我一向觉得奇怪,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接着,父亲会看着坐在餐桌另一头的母亲:“孩子妈,这个,你知道吗?” 母亲的回答总会让气氛轻松起来。“尼泊尔?我连它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雨生,”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妈妈尼泊尔在哪里。”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类似的事情一再重复,直到全家每个人都轮过了,晚餐才结束。所以,每次晚餐以后,我们必定会增长不少知识。 当时我们都是孩子,只想迫不及待地走出屋子,去玩喧闹的踢罐子游戏,丝毫也没察觉这样学习的妙处。等我上了大学才发现,那些教授教导我的,正是父亲早已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 【教学建议】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要求:先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尤其要读准字音。) 3、检查。 [1]词语。出示;聆听嘈杂斟琐碎压轴戏鸦雀无声拯救(注意加点字读音,适当理解“琐碎”、“压轴戏”) [2]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分工个别读。(教师板书读错的字,纠正;指导读不易读的句段)。 二、初读课文,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1、自读课文,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它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全班交流,知道: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不同。 三、合作学习并交流。 1、以四人为小组,分工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自己学习、思考。 ①说说父亲要我们在晚餐时交换知识的原因,并表明你的看法. ②简要说说是怎样交换的。 ③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发挥了什么作用?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 ④你觉得,这样学习有什么妙处? 2、各小组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一起共同讨论。 3、各同学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组员学习那部分内容。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1、出示句段,学生默读、思考:父母的哪些表现激励着“我们”学习?说一说,然后读一读。 [1] 晚餐时声音嘈杂,杯碟的碰撞声衬托着热烈的谈话。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2] 我一向觉得奇怪,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2、交流、朗读。(学生可以逐句发表意见,也可以总体地表示看法;认识到是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对知识的尊重以及谦虚,无时不刻鼓动着我们学习的欲望。)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想,或者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可不统一),摘录喜欢的词句。 ②动笔,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