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母亲的恩情》出自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原文】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前言】 《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学习课文1-3自然段,通过充分朗读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因为朗读充分,感悟深入,学生在轻轻地吟诵中纷纷举起了小手。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