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 |
课文《游子吟》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教材简说】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 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方案一】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 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 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 知诗人,解诗题。 (1) 齐读诗题。 (2) 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3) 范读诗文。 (4) 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 解字词,悟诗意。 (1) 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 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 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 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 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 连句意、明诗意。 (1) 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 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 诵诗文、入意境。 6、 感情背诵。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教学方案二】 一、阅读图片,情感铺垫——(5-6分)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预案: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二、节奏朗读,引入情感——(5分)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三、理解诗意,挥fa6*情感——(7分)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1)、你认为在这首诗中,哪几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1-4句)说说你的理解,并告诉老师你是借助什么来理解的? (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四、情读体验,深入悟情——(10分) 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由于对儿女的爱牵动着她心,坚持到底,一定要为孩子缝制一件衣服。 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就会油然地对这位母亲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请你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预案:一位“慈祥”的母亲、一位“爱子如命”的母亲、一位“关心孩子”的母亲……) 表达了她的一种怎样的感情? (预案:把自己对儿女的爱心与关切全部融入了一针一线之中,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早日团圆;游子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颗母亲的爱心……) 师述: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你能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前四句古诗吗? 师述: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假如你明天就要远行,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孟郊,穿着母亲为你连夜赶制的衣服……你会怎样想? (预案: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恩情不能报以万一,对母亲无限的热爱与崇敬,这是孟郊的心声。……) 是啊,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你再来读一读最后两句诗。(读出一种深情而感激的语气来。) 五、尝试实践,延续情感——(6分) (1)、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同学们,现在就以您的笔,写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板书“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十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再听刚才的音乐,进入情境后,尝试书写) (2)、写好一段话,交流这段话。 六、评价交流,深化情感——(6) 1、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自己所写的文字,简要评价。 2、在课后可继续学习另外的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方案三】 一、复习回顾方法 1、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泊船瓜洲》,背诵并口述诗义。 2、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的? (我们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 3、(小结):今天我们仍然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诗《游子吟》,同时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描写母爱的诗篇,同时进行即兴创作。 二、教学《游子吟》 1、整首诗,自由练读,自悟情感,并指名读,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2、小组学这首诗。 3、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及所查资料,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的顺序学习本首诗,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交流讨论。 (1)解诗题: 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教师补充并出示课件: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有:《暮江吟》《石灰吟》等诗。 (学生汇报)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2)知诗人:学习根据所查资料介绍孟郊 孟郊(751-814) 字东野,唐代诗人.曾任溧阳县尉、协律郎。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孟郊的诗多是倾诉穷愁孤苦之作。 教师补充: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因此了解作者的生世对理解本诗有一定的帮助。 (3)明诗义: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4)悟诗情:配乐吟咏古诗,听flash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再次吟咏本诗。 (5):我欣赏: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吟咏母爱的诗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这些诗歌,包括《献给母亲的诗》《母爱,震撼人心》《致母亲》《母爱》《怀念您》等诗)指名同学朗诵,比较《游子吟》与这些诗歌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游子吟》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炼,读来上口、容易背会 ②《游子吟》抓住了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流露出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 ③这首诗不像其它的现代诗歌那样;不断的抒发感情,而只以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道出了母爱的无法回报。 背一背古诗: (6)我创作:(播放《懂你》的flash音乐,同学们看着课本的插图写下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可选用古体诗的形式,也可以用现代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三、课后延伸: 1、背诵古诗与诗义。 2、完成课中没有完成的诗歌创作。 3、为母亲做一件事,感谢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