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 不知赵氏说出什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斯,满城去报丧。族长严振先,领着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着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前言】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的一个组成片段。它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只为心疼灯盏里的两根灯草,刻画一个活灵活现的吝啬鬼形象。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古白话文的情味,掌握阅读此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诵读、比较、体味等手段走进文本,读见严监生的形象,体味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感受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运用,致力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感悟形式上得到和谐发展。 3.通过感受严监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激发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见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1.出示课题:揭示主人公——严监生 2.教学生字:监(多音字)理解:监生 3.读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4.引导关注阅读提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疏通字词,读正确、读通顺。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用字上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出示): ①一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 2.师生对话,实践方法,理解词语。 3.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 4.生交流。 5.同桌相互说主要内容。 二、见形。(细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我们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到底是怎样的。(见形)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病重的严监生”。 2.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严监生确实病得无药可救了?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3.再来看看此时的严监生,你会怎样形容他? 4.指导朗读。 5.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原因何在? 三、见心。(品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让他总不得断气呢?严监生周围的亲人也挺着急的。 2.聚焦严监生的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细节。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3.采用多种方式读并细致批注,交流、感受严监生的心路历程,揣摩作者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妙处。 4.名著对比,体味写法。 四、见性。(深读课文,凝聚人物个性)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刚才是“总不得断气”,现在是“登时就没了气”,由此你发现什么? 2.拓展阅读,深刻感受严监生的性情。 五、见本。(阅读拓展,提高鉴赏水平) 推荐《儒林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