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篓子里的青虫》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蝴蝶在大白菜上产了一堆堆卵。后来这些卵变成了一条条小青虫。 小青虫吃菜叶,渐渐长大了。大白菜却被咬得满身小孔。 鸡妈妈带着小鸡到菜地捉虫来了。大大小小的青虫太多了,鸡妈妈一家不停地吃着。 有只小黄鸡越吃越有滋味,心想:“我逮它一大批,藏起来以后吃。”于是,它逮了好多好多青虫,放进一只篓子里。 过了一段时间,小黄鸡想:我该美美地吃一顿了。 它刚把篓子打开,“扑扑扑”,只见一大群蝴蝶飞出来。小黄鸡吓了一跳,连篓子也碰翻了。 翻倒的篓子里滚出好多豆大的空壳,别的什么也没有。 小青虫呢?它们到哪儿去了?小黄鸡呆住了。 【教材简说】 《篓子里的青虫》是一篇介绍蝴蝶生长变化的科学童话故事,生动形象的插图、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青虫青虫篓中藏,怎变蝴蝶长翅膀?带着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巧妙运用媒体,引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课后6个生字,学会本课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全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4、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方案一】 一、激趣导入。 1、大自然里除了有会上树的鱼,还有各种各样的奥秘。 出示蝴蝶和青虫的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读完课文,我们就会恍然大悟。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板书课题,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藏在文中的生字娃娃,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可以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记忆生字。 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自由读课文,看看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5、手势表示有几个自然段。(8) 6、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段,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 7、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声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掉字)。 8、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不说话)。 9、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知道的? 2、学生质疑问难。 3、自由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一想:篓子里的小青虫是哪儿来的?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指导朗读句子。 (1)大大小小的青虫太多了,鸡妈妈一家不停地吃着。 (2)有只小黄鸡越吃越有滋味,心想:“我逮它一大批,藏起来以后吃。” 6、大声流利读1——4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看范写。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宇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的哪一个字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思考:小青虫到哪里去了? 【教学方案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篓子里的青虫》,(出示课文第一幅图。)从一、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蝴蝶在大白菜上产了一堆堆——(卵),后来,这些卵变成了——(一条条小青虫)小青虫吃菜叶,渐渐长大了,大白菜却被咬得——(满身小孔)。 2 、大白菜多可怜呀!我们快去帮它捉虫吧!只要读对了这些虫子背后的词语,就能帮大白菜消灭一条虫子了。谁愿意带大家读?(小老师带读) 3、真是群热心肠的孩子,我代表大白菜谢谢你们。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那么,除了我们,还有谁也来帮助大白菜捉虫呢?请看图—— (2)指导学生看图回答,注意把话说完整。 (3)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表情怎样?想象它们会说些什么? (4)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翻开书54页,看看课文第3段是怎样描写的? (5) 谁能读出鸡妈妈一家是怎样吃虫的? “大大小小的青虫太多了,鸡妈妈一家不停地吃着”。 (6)引导看图直观理解“大大小小”,仿说叠词 (7)能吃到这么多的青虫,鸡妈妈一家心情怎样?谁读出他们的高兴劲儿。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4自然段 (1)吃着吃着,有只小黄鸡的小脑袋瓜里突然冒出一个有趣的想法,它在想些什么?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谁来当这只小黄鸡,告诉大家你在想些什么? (3)问:你为什么要逮一大批小青虫呢?评: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黄鸡?(得意、贪吃、可爱、聪明) (4)读出你的感受来。 (5)小黄鸡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指名读。 (6)多可爱的小黄鸡呀,让我们来演一演吧,请大家大声地读第4自然段,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7)谁想演一演这只小黄鸡?指一名学生当小黄鸡,其他学生读旁白。 (8)还想演吗?我读旁白,你们来演小黄鸡。师生合作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8自然段 过渡: 后来,小黄鸡吃到藏在篓子里的青虫了吗? 赶紧去读读课文的5——8自然段吧。 (1)(出示图三)瞧、发生了什么事? (2)小黄鸡放进篓子里的明明是小青虫,现在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3)比较句子: A、它刚刚把篓子打开,只见一大群蝴蝶飞出来了。 B、它刚刚把篓子打开“扑、扑、扑”,只见一大群蝴蝶飞出来。 ①男女生对比读 ②看看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③自由读读两个句子,感受一下去掉这个词,好不好?像“扑扑扑”这样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读了它,使我们好像看到蝴蝶在拍翅膀,听到蝴蝶展翅飞舞的声音,多美妙呀!你能模仿着说个象声词吗? (4)小黄鸡还看到什么?这些豆大的空壳是什么呢?养过蚕的小朋友联系养蚕经验说一说。这些是大大的空壳就是蝴蝶的蛹。 (5)看到这些,小黄鸡有怎样的反应?“呆住了”是怎样的表情?谁来演一演? (6)假如你是小黄鸡,现在最想知道什么?你能读读第8自然段吗?指导读出疑问、惊奇的语气。 (7)这只小黄鸡还没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5——8自然段,重温一下那令人惊奇的一幕吧! 4 、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1)小青虫呢?它们到哪去了?谁知道? (2)小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其实,蝴蝶的生长过程就藏在课文中,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4个句子,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3)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蝴蝶是哪里来的? (4)小黄鸡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谁来告诉它蝴蝶是哪儿来的。 完成板书(板书:卵——小青虫——蛹——蝴蝶) 5、大自然可真奇妙呀!同学们一起来把这篇有趣的课文读一读吧! 三、课外拓展 1、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大多数昆虫一生都要经历这几个变化过程,谁还想提醒一下小黄鸡,除了小青虫外,还有哪些小昆虫是不能藏的呢?(蚕,蜜蜂,苍蝇等) 2、大自然美妙神奇,有无尽的奥秘,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观察,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吧! 四、识字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认读 2、学习“批、该、呆” (1)说说怎么记 (2)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范写“批” (4)学生练写,师巡视 五、课后作业 刚才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叠词,课后请同学们将课文中的叠词找出来,抄在积累本上。 【教学方案三】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词。 2、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小青虫到哪儿去了?围绕问题学习5——8自然段,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句子。 2、讨论:小青虫到底到哪儿去了?谁来告诉小黄鸡。 3、蝴蝶的生长过程到底分为哪几步?找一找,说一说。 卵——青虫——蛹——蝴蝶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看范写。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宇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的哪一个字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四、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小青虫到哪儿去了?请你告诉小黄鸡。 4、《同步训练》13课。 5、预习14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