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一个奇怪的问题》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学习目标】 1、能在语境中认识“怪,科,提,却,扎,胖,第,误,知,溢”10个生字。重点拼读“怪、扎、却、误、知、溢”的音节,借助媒体理解“溢”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6节。 3、能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提示想象说话,知道问题的奇怪之处,理解科学家提出错误问题的原因。 4、通过对比3个孩子的表现,知道遇到问题应像伊琳娜那样敢于质疑,善于实践与思考。 【教学方案一】 一、揭示课题。 1、学习生字“怪” (1)、拼读连词“奇怪”。(指名读——齐读) (2)、记字形,复习竖心旁的笔顺。 (3)、再次读好词语。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课题:43、一个奇怪的问题 3、围绕课题提问。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预习要求: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交流记字好办法。 师:谁提出了一个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提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课文。先请大家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反馈预习。 (1)正音“扎”。 师:刚才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课文中这个字的字音很容易读错,谁能来拼读。 出示卡片:zā 扎 “扎”在表示动作的时候读平舌音,男、女读。 请一个同学来领读这两个词语 出示卡片:包扎扎灯笼 (2)开火车拼读音节,读读词语。 出示卡片:错误、却、溢出、知道 4、分节轮读课文,思考:谁提出了一个奇怪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知。 (一)、学习第1节。 1、反馈:谁提出了一个的问题? 出示:一位科学家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2、听记句子,了解“科学家”。 师:怎样的人才能称为科学家呢?请你仔细听,用心记,等会儿告诉大家。 (科学家就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的人。) 3、反馈: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呢? 出示:“在满满的——为什么?” 4、指导长句朗读。( 师:在这一节中出现了许多长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请你先仔细地听老师读一遍。 (自读——指名读) 5、借助媒体理解“溢”。 引读: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在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颗石子儿,水——,如果把同样大小的金鱼放进去,水——。谁能看看动画,然后说说溢是什么意思啊? 出示卡片:溢满 溢就是液体满了流出来,所以溢和满的部首都是—— 6、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2——6节。 1、分角色读读2——6节。 师:面对同一个问题,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表现的呢?请你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读2——6节。(贴卡片“胖墩墩的男孩、扎辫子的女孩、伊琳娜”) (自读—指名读) 随机正音:伊琳娜 2、师生配合读2——6节,边读边思考: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引读中穿插说话练习:伊琳娜觉得应该是怎样的呢?你能不能结合科学家当初提出的问题来说一说。(自说—指名说) 3、四人小组讨论: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关注描写3个孩子不同的动作词。) 4、交流,板书:说(猜)想、问、做 5、小结引读板书。 6、联系上文,借助句式想象说话,理解“奇怪”。 师: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呢?请你联系上文和刚才听记的内容想想,然后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伊琳娜挺生气,她想:真奇怪,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交流——指名说) (三)学习第7节。 师:是啊,这么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七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指名交流后相关句子翻红) 引读:原来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他很欣赏伊琳娜的表现,所以才哈哈大笑。伊琳娜从小爱动脑筋,并能动手实践,长大后也成了一位——科学家。 【教学方案二】 一、利用板书讲讲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奇怪的问题》。你能借助板书,讲讲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自己说——指名说) 二、运用句式练习说话。 1、简单介绍居里夫人。 师:是啊,伊琳娜遇到问题首先是自己思考,然后再去问妈妈,我们都知道伊琳娜的妈妈是——(出示)居里夫人。你知道居里夫人吗?谁能介绍一下? 2、理解“大名鼎鼎”,引导质疑。 师:对呀,她是一位——(出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大名鼎鼎”的意思就是……难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无法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吗?(不是的)那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伊琳娜呢? 3、运用句式练习说话,解决疑问。 出示:居里夫人叫伊琳娜动手去做一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同桌说——指名说) 4、小结。 师:是呀,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遇到问题----------出示:遇到问题不仅要问为什么,而且还要动手去试一试。正是在妈妈的引导下(指板书)伊琳娜遇到问题先(想),再(问),最后(动手做一做),所以长大后她也成了一名(科学家)。 5、按句式练习说话,交流读文感受。 师:小朋友,课文学完了。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人物他们是(出示:胖墩墩的小男孩,扎辫子的小女孩,伊琳娜、居里夫人、科学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又想向对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我想对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引导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1、过渡:在课文中科学家是把一颗石子投入满满的一杯水里,水就会溢出来。那么…… 出示:如果把一枚一元的硬币投入满满的的一杯水里,水会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如果把一枚一元的硬币轻轻地放入满满的一杯水里,水会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引导:有了猜想还不够,还要有实践)今天就请小朋友们回家去做一做,明天我们来交流实验结果。 四、智慧宫 过渡:小朋友们刚刚的表现都很不错,接下来老师奖励大家到智慧宫里去收获更多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去闯关吧! 第一关:比比谁读得对又响 1、自己读。 2、比赛读。 第二关:火眼金睛辨字形 1、辨析字形。 2、选字填句。 3、齐读句子。 第三关:比比谁的速度快 师:请你用音序查字法,找到这三个字的页码,把页码填写在()里。 五、写字指导 过渡:小朋友查字典的本领掌握得真好,那么写字的本领呢? 1、仔细观察这五个字(却、都、螨、溢、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2、仔细观察这五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却、都”左宽右窄,“满、溢、提”左窄右宽) 3、仔细观察,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的字书写时有什么特点?(哪一部分宽,就要超过竖中线) 4、“却、都”的偏旁。 5、指导书写“都、满、扎” 【教学方案三】 1、听记:遇到问题时,不但要问为什么,还要动手试一试。 1)听三遍 2)学生反馈 3)出示句子,引读:我们遇到问题时(——) 2、师:今天啊,有三个小朋友就遇到了一个问题,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个小朋友。 出示:扎(zā)着小辫子的女孩胖(pàng)墩墩的小男孩伊琳娜 1)学“扎”:平舌音,这个字在表示动作的时候读平舌音,读词:包扎,捆扎 2)学“胖”:从音形义来比较“胖、伴”这两个字 3)引读:这三个小朋友一个是……,另一个是……,还有一个叫……。 3、这三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问题,而且是个奇怪的问题,出示:一个奇怪的问题,学“怪”(怎么记住这个字),这个奇怪的问题是什么,这三个小朋友是怎么解决这个奇怪的问题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43课,齐读课题。 4、谁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1)自读 2)交流:一个奇怪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科学家)学“科”,用音序查字法查“科”,说说怎样的人才是科学家?(学生查字典——交流——出示:科学家就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的人。个别读,引读) 3)交流:科学家提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出示——师:在这一节中出现了许多长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请你先仔细地听老师读一遍。——自读——个别读——引读——学“溢”,什么意思?动画演示) 5、师:面对同一个问题,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表现的呢?请你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读2——6节。 1)小组自读 2)交流——2组——引读:一个扎小辫子的女孩马上说(——)。另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立即说(——)。而伊琳娜觉得不是那样的,她想:在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颗石子儿,水会溢出来。如果把同样大小的金鱼放进去,水应该也会溢出来。可是她想不出这是为什么,就回家去(——)。妈妈说(——)。于是伊琳娜把一条金鱼(——)结果(——)。 3)同桌讨论:这3个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交流,板书:说(猜)想、问、做—一引读:一个扎小辫子的女孩和另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遇到问题在瞎猜,而伊琳娜遇到问题先(——),再(——),她还(——)。 4)结果和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伊琳娜很生气。为什么?完成填空题:伊琳娜挺生气,她想:真奇怪____________。(请你联系课文和科学家的含义想一想)——交流 6、师:是啊,这么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七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指名交流后相关句子翻红)引读:原来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也就是遇到问题,不但要(引读),还要(引读)。他很欣赏伊琳娜的表现,所以才哈哈大笑。 7、你们知道伊琳娜的妈妈是谁吗?——(出示)居里夫人。你知道居里夫人吗?谁能介绍一下?师:对呀,她是一位——(出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大名鼎鼎”的意思就是……,换词(赫赫有名、举世闻名)难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无法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吗?(不是的)那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伊琳娜呢?出示:居里夫人叫伊琳娜动手去做一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同桌说——指名说) 8、师:是呀,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遇到问题(引读听记的句子)正是在妈妈的引导下(指板书)伊琳娜遇到问题先(想),再(问),最后(动手做一做),所以长大后她也成了一名(科学家)。 9、按句式练习说话,交流读文感受。 师:小朋友,课文学完了。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人物他们是(出示:胖墩墩的小男孩,扎辫子的小女孩,伊琳娜、居里夫人、科学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又想向对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人物,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胖墩墩的小男孩和扎辫子的小女孩伊琳娜居里夫人和科学家 我想对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 (谁)(什么) 10、是啊,遇到问题时,(引读)老师再送你两句话 1)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2)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