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三教同心忠恕慈悲感应 上善若水澄潜混沌浑沦 |
释义 | 三教同心忠恕慈悲感应 上善若水澄潜混沌浑沦名胜,关帝庙,10字对联 对联全文上联:三教同心忠恕慈悲感应 对联备注:(云南大理:紫云山关帝庙) 参考注释三教(1).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汉 班固 《bai7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 同心(1) [with one heart]∶思想或认识一致 同心同德 (2) [concentric]∶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圆 同心度 (3) [common wish]∶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and follow the same path]∶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时同心人,今日两离分 忠恕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 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汉书·章帝纪》:“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姦,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説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 慈悲[merciful] 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感应(1) [response;reaction;interaction] (2) 物理学名词。一个物体(如电导体、可磁化体、电路)内部由于另一类似激发物体的接近(但不接触)或者由于磁通的变化而产生的电荷、磁性或电动势 (3)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间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茅盾《谈月亮》 令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 上善若水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混沌(1) [chaos(the primeval state of the universe according to folklore)]∶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避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2) [innocent as a child]∶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 (3) [muddled]∶糊涂(常用来骂人) 浑沦[in a mess] 形容浑沌不清 |
随便看 |
|
经典对联大全收录11110副对联,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春联、挽联及其它经典对联的释义,是国学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