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观音赞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黄庭坚 |
释义 | 观音赞原文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惟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 火坑与刀山,猛兽诸毒药。 众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 何用呼菩萨,当自救痛者,不烦观音力。 众生以二故,一身受众苦。 若能真不二,则是观世音。 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起救。 诗词问答问:观音赞的作者是谁?答:黄庭坚 黄庭坚观音赞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众生(1) 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动物 芸芸众生 (2) 〈方〉∶畜生 八难(1).指 汉 张良 向 刘邦 所陈八件难以做到的事。 楚 汉 战争期间, 郦食其 说 刘邦 立六国后以树党, 张良 为陈八难,乃止:一、难以制 项籍 之死命,二、难以得 项籍 之头,三、难以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四、难以散府库以赐贫穷,五、难以偃武行文不复用兵,六、难以休马无所用,七、难以放牛不复输积,八、难以不使天下游士离去。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高帝纪》:“﹝ 汉王 ﹞以问 张良 , 良 发八难。”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 留侯 之发八难, 曲逆 之吐六奇。”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十首·答<四皓庙>》:“八难掉舌枢,三略役心机。” (2).佛教语,难,谓难于见佛闻法,凡有八端,故名八难。按即地狱、饿鬼、畜生、 北拘卢洲 (亦作 郁单越 )、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种。一至三,即三恶道,恶业重,难以见佛;生 北拘卢洲 有乐无苦,不思修道;生长寿天,谓 * 及无 * 天长寿安乐之处,其逸乐远胜 北拘卢洲 ,更不欲修道;聋、盲、瘖、哑于求道皆有障碍;世智辩聪,自恃聪明才辩,不肯信佛;生于佛前佛后,无缘见佛。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三途长乖,八难永灭。”《西游记》第八回:“解八难,度群生。” 身心(1) 肉体和精神 身心健康 (2) 心思,精神 身心恍惚 (3) 指人的品德修养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层己焉而不可得也。——清· 刘开《问说》 丧失失去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惟有只有 我们都很高兴,惟有他沉着脸 一念(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 南朝 梁 沉约 《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 唐 陈鸿 《长恨歌传》:“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堕下界。” 宋 陆游 《自规》诗:“忿慾俱生一念中,圣贤亦本与人同。”《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 (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九十刹那为一念。” 北魏 昙鸾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六十刹那为一念。”《翻译名义集·时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观世音佛教的菩萨之一,佛教徒认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也叫“观自在”、“观音大士”。简称“观音” 火坑比喻极为悲惨痛苦的生活境地 刀山(1).佛教语。地狱中的酷刑之一。《三昧海经·观佛心品》:“狱卒 罗刹 驱蹙罪人令登刀山,未至山顶,刀伤足下乃至于心。” 唐 陈集源 《龙龛道场铭》:“六趣轮迴,剑叶与刀山竞起。”《西游记》第十回:“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兢,悲悲切切,皆因 * 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倚势凌人,合受刀山狱!” (2).喻极险恶的境地。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议者谓 子厚 南迁,不得为无罪,盖未死而身已在刀山矣。” 于敏 《老杜和助手》:“服从性强,说一不二,叫他上刀山也不打趔趄。” 猛兽指体大而凶猛的兽类 毒药危害生物体的有毒的药物 众苦佛教语。指多种苦痛。《大智度论·释幻人无作品》:“汝入是三门实际作证得尽众苦。”《顺正理论·辩缘起品》:“众苦所逼,异类悲号,怨发叫声,故名号叫。” 一身(1) 全身,浑身 一身正气 (2) 一套(衣服) 一身新衣服 (3) 一个人 孑然一身 何用(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菩萨(1)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泛指佛 (3)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儒林外史》 (4)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自救自己救自己 不烦(1).无须烦劳。《荀子·彊国》:“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南史·宋武帝纪》:“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任宰相,母后不烦临朝。”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公慨然曰:‘ 唐子方 自有平生,他日断不烦诸君曲笔。’后果殉难。” (2).不急躁。《文选·宋玉<高唐赋>》:“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 李善 注:“不烦,不躁也。” (3).不烦冗。《淮南子·主术训》:“法省而不烦。” 高诱 注:“烦,多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然 秩 ( 刘秩 )书太略, 白 ( 宋白 )书太烦。不烦不略,最为适中者, 佑 ( 杜佑 )书也。” 观音见“观世音” 身受亲身受到;亲自承当 身受其害 “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友邦惊诧”论》 不二(1) 没有两样,一致和相同的 君令不二 (2) 专一,不变心 对革命坚贞不二 观世(1).谓向世人显示。《吕氏春秋·节丧》:“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輴,羽旄旌旗……以此观世,则美矣侈矣。” 高诱 注:“观世,犹示人也。” (2).观察世事。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輭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章炳麟 《訄书·清儒》:“唯古史亦以度制事状徵验,其务观世知化,不欲以经术致用,灼然矣。” 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説。” 宋 陆游 《醉歌》:“八万四千颠倒想,与君同付醉眠中。”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 清 魏源 《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惟有 天台 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 同时(1) 同时代;同一时候 同时发生 同时发火。——《资治通鉴》 (2) 并且 任务艰巨,同时时间又很紧迫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