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司天台-引古以儆今也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白居易 |
释义 | 司天台-引古以儆今也原文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 昔闻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 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 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 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诗词问答问:司天台-引古以儆今也的作者是谁?答:白居易 全唐诗:卷426-11 参考注释司天台(1).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考定历数等职。历代设置专官,称太史令。 隋 改太史监, 唐 初改为太史局,以后名称屡改,有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等名。至 唐 肃宗乾元 元年改为司天台。除占候天象外,并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2).犹天文台。又称观天台。观测天象的建筑。《元史·世祖纪七》:“太史令 王恂 等言:‘建司天臺於 大都 ,仪象圭表皆铜为之,宜增铜表高至四十尺,则景长而真。’” 仰观俯察《易·繫辞上》:“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后以“仰观俯察”指多方或仔细观察。 晋 嵇康 《养生论》:“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 明 宋濂 《文原》:“ 庖牺 仰观俯察,画奇偶以象阳阴,变而通之,生生不穷,遂成天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谕天下读书士子》:“仰观俯察之间,定有活泼天机来往胸中,非古篋中所有者。” 天人际见“ 天人之际 ”。 羲和(1). 羲氏 和 和氏 的并称。传说 尧 曾命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书·尧典》:“乃命 羲 和 ,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 羲和 弭节兮,望 崦嵫 而勿迫。” 王逸 注:“ 羲和 ,日御也。”《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 羲和 ,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御之。”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 甘水 之间,有 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渊 。 羲和 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 (4).代指太阳。《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鬱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暉。” 李贤 注:“羲和,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5). 王莽 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后汉书·鲁恭传》:“祖父 匡 , 王莽 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职事(1) 职务 (2) 旧指职业 (3) 职务内的事情 勤于职事 求贤寻求贤能的人。《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择士,务於求贤。” 唐太宗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宋史·忠义传一·李若水》:“正宜置驛求贤,解榻待士,采其寸长远见,以兴治功。” 西汉(1) 中国于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的朝代,为刘邦所建,建都长安——亦称“前汉” (2) 天河。即银河 月还西汉,霞临东沼。——王勃《七日赋》 上陵下替同“ 下陵上替 ”。《隋书·炀帝纪上》:“上陵下替,纲维靡立。” 谪见古代迷信认为异常的天象是上天对人的谴责,出现灾变的征候谓之“謫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吾德薄致灾,謫见日月,战慄恐惧,夫何言哉!” 李贤 注:“謫,责也。直革反。”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玄象謫见,国有大恐。” 明 归有光 《洪范传》:“一念之恶,謫见於天,而沴气应之。” 北辰即北极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光色光彩色泽。 汉 王充 《论衡·说日》:“星有五,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各异光色。”《南史·宋纪上》:“ 寧州 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价盈百金。” 唐 王度 《古镜记》:“整衣时,引镜出,自觉亦昏昧,无復光色。” 王鲁彦 《杨梅》:“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 四星(1).即苍龙、 * 、朱鸟、玄武四星宿。 汉 王充 《论衡·物势》:“东方木也,其星苍龙也;西方金也,其星 * 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 (2).指瑞星、妖星、流星、客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四·四云四星》:“瑞星曰景星,妖星曰彗星,流星曰飞星,有吉有凶者也。又有客星,随星色大小占以名之也。” (3).指“北斗七星”中的“斗魁”四星。借指秤上四星。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 元 侯克中 《醉花阴》套曲:“恰遮了北斗杓儿柄,这凄凉有四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恰寻归路,佇立空庭,竹梢风摆,斗柄云横。呀!今夜凄凉有四星,他不瞅人,待怎生!” 王季思 校注:“四星, 徐士范 曰:‘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言十分也。’此説近是。”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你比那 开封府 包龙图 少四星。” (4).秤尾端所钉的四星,引申为下梢、下场、前程等义。又,秤尾较细,四星易磨灭。因以“没了四星”形容消瘦。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二折:“我比 卓文君 有上梢,没了四星。”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他一搦身形,瘦的庞儿没了四星。” 煌煌明亮辉耀貌 明星煌煌 火赤(1).火红的颜色。《周礼·考工记·弓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 孙诒让 正义:“牛胶火赤者,谓纯赤如火也。” (2).蒙古语“札鲁火赤”之省语。即宗 * ,掌皇族事务。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别集·官制一·随朝职品》:“札鲁火赤,即宗 * ,官三十八员。” (3).指宗 * 官员。 明 朱有燉 《元宫词》:“王孙公子值三春,火赤相随出内门。” 耀芒光芒照射;光芒。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两旗开张,中星耀芒,灵气翕歘,兹辰之良。” 明 刘基 《甘露颂》:“璧月宵烱,银河晓旋。天乳耀芒,燁于穹圆。” 清 龚自珍 《燕昭王求仙台赋》:“胡触手而盘拏,忽值吐其耀芒。” 角射竞技射击。《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八年》:“ 兴 ( 田兴 )尝於车中角射,一军莫及。” 胡三省 注:“角,竞也。角射者,以中为胜。”《明史·梅之焕传》:“御史行部閲武, 之焕 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 王闿运 《巡抚吴尚书六十寿颂》:“学骑 武灵 ,角射 甘蝇 。” 三台(1).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 《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 (2). 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 李贤 注引《晋书》:“ 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 宋 司马光 《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 。《文选·左思<魏都赋>》:“飞陛方輦而径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张载 注:“ 铜爵园 西有三臺,中央有 铜爵臺 ,南则 金虎臺 ,北则 冰井臺 。”后 北齐 文帝 在旧基上加以扩建,改 铜爵 曰 金凤 , 金虎 曰 圣应 , 冰井 曰 崇光 。见《北史·齐纪中》。 唐 孟云卿 《邺城怀古》诗:“三臺竟寂寞,万事良难固。” (4).曲调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五·三台词序》:“ 刘禹锡 《嘉话録》曰:‘三臺送酒,盖因 北齐 高洋 毁 铜雀臺 ,筑三个臺,宫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词》:“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几度《三臺》。”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衝九曜,远映三台。” (2).喻三公。《后汉书·杨震传》:“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诗:“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转千堦,头直上打一轮皁盖,那其间谁敢道我负薪来。”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叶梦兆三台之尊,入朝肃五坊之乐。”参见“ 三公 ”。 上台(1) 角色登台演出;到舞台或讲台上去 上台表演 (2) 比喻出任官职或开始掌权(多含贬义) 中台(1).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逸周书·王会》:“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弥士。” 朱右曾 校释:“中臺即内臺,其外则下等也。” (2).即尚书省。 秦 汉 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 魏 晋 宋 齐 并称尚书台, 梁 陈 后魏 北齐 隋 则称尚书省。 唐 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 苏舜卿 《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红楼梦》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贾母 方进来歇息。”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详“ 三台 ”。 (2). 汉 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 唐 王维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 史官被任命撰写一个国家、集团或机构的历史或系统地记载它们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 眼见(1).眼看;目睹。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宋 程垓 《洞庭春色》词:“多少事,有垂杨眼见,红烛心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真是天翻地覆的事,若不眼见,説着也不信。”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他又眼见他的朋友们,很多在战场上牺牲掉。” (2).犹眼界。 郭沫若 《巨炮之教训》:“唉!我可怜这岛邦的国民,他们的眼见未免太小。” (3).分明;显然。《水浒传》第五八回:“那个穿红的,眼见是 宋江 了;道妆的,必是军师 吴用 。”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不过,使他感到不安的是,省城既已撤退,战争眼见日益接近了。” (4).很快;马上。《红楼梦》第三一回:“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 心知心智。知,同“ 智 ”。《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陆德明 释文:“知,音智。”《旧唐书·柳公绰传》:“寒暑满天地之间,浹肌肤於外;好爱溢耳目之前,诱心知於内。”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性》:“人之血气心知,原於天地之化者也。” 犹知心。指好友或情人。 唐 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诗:“ 丹阳 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唐 李咸用 《送进士刘松》诗:“滔滔皆 鲁 客,难得是心知。” 明 冯梦龙 《山歌·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敢言(1).敢于进直言。《国语·鲁语下》:“夫外朝,子将业君之官职焉;内朝,子将庀 季氏 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新唐书·郝处俊传》:“ 处俊 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 (2).冒昧陈述。《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臣敢言往昔。” 明朝〈方〉∶明天 明光殿(1). 汉 代宫殿名。《三辅黄图·汉宫》:“ 未央宫 渐臺 西有 桂宫 ,中有 明光殿 ,皆金玉珠璣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2).泛指宫殿。 唐 岑参 《杜公挽歌》之三:“忆昨 明光殿 ,新承天子恩。”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君侯合侍 明光殿 ,且作横槎海上仙。” 庆云五色云。古人以为祥瑞之气 俄而祥凤庆云。——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寿星(1) 称长寿的老人 (2) 指老人星,古人把它作为长寿的象征,画成额头隆起的老人。也叫“寿星老儿” (3) 被祝寿的人 今日我生辰,我是寿星 天文(1) (2) 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运行等现象 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3) 天文学 时变(1).四时季节的变化。《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孔颖达 疏:“以察四时变化。”《史记·天官书》:“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 (2).时世的变化。亦指时世变化的规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 魏其 诚不知时变, 灌夫 无术而不逊,两人相翼,乃成祸乱。” 唐 吴筠 《元日言怀因以自励诒诸同志》诗:“安用感时变,当期升九天。”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之五:“不通乎时变而为之,以圣人之法犹不足以为治。” 如斯如此。《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代死失火》:“苟谓事事如斯,吾未之信矣。” 郭沫若 《黄山之歌》:“ 峨眉 号称天下秀,不知是否信如斯。” 九重天(1).古人认为天有九层,因泛言天为“九重天”。《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重。”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引 宋善威 诗:“月落三株树,日映九重天。”《封神演义》第二回:“愁云直上九重天,一派败兵随地拥。” 李瑛 《我们的飞机》诗:“等信号,一步跨上九重天,回头看,全国人民望着你!” (2).指帝王或朝廷。 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 潮阳 路八千。” 宋 晏殊 《浣溪沙》词:“可惜异香珠箔外,不辞清唱玉尊前。使星归覲九重天。”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稳请受着九重天雨露恩和宠。”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羽书飞上九重天,佇望旌旗自日边。” 不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得知从…知道 经最终调查,得知知识渊博的讲演者在此之前,已将其演说稿译成英文 百尺(1).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 枚乘 《七发》:“ 龙门 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 左思 《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文选·鲍照<苦热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 李善 注:“百尺、十围,言其长大也。” 宋 苏轼 《惠州李氏潜珍阁铭》:“眩古潭之百尺,涵万象於瑶琨。” (2).桅杆。《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綃,挂帆席。” 李善 注:“百尺,帆檣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