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俞幼兰表兄自河南罢官归来,屡蒙见访,奖许诗篇,因呈两律奉教·其一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方仁渊 朝代:清代 |
释义 | 原文葭玉睽违数十春,童年避难最相亲。 两番浩劫情犹旧,一霎光阴世变新。 留发原为今父老,盟心未许换儒巾。 斯文道丧纲常废,谁是山中识字民。 诗词问答问:《俞幼兰表兄自河南罢官归来,屡蒙见访,奖许诗篇,因呈两律奉教·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方仁渊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2. 同避粤匪之难于西乡周氏宅 参考注释睽违(1).差错;背违。 唐 颜师古 《上<汉书注>序》:“顾召幽仄,俾竭芻蕘。匡正睽违,激扬鬱滞。” 唐 元稹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睽违,非言官好恶。” (2).分隔;离别。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置南》诗:“一朝异言宴,万里就睽违。” 唐 李朝威 《柳毅传》:“洎 钱塘 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刘三吾与陈南宾书》:“暮年以来,每一得姻家书,輒兴骨肉睽违之感,友朋相继凋谢之痛。”《文明小史》第一回:“这番因事进京,恰好遇着 柳知府 放了外任,从此南北睽违,不能常见。”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一九四九年第一次文代大会期间,我在新生的故都和他重逢以后,又是长期的睽违。” 童年未成年时期;幼年 避难(1) 逃离战争或动乱不安的地方 (2) 寻求庇护所 相亲(1) 互相亲爱;相亲近 (2) 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 浩劫巨大灾难 战争的浩劫 一霎谓时间极短。顷刻之间;一下子。 唐 孟郊 《春后雨》诗:“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羣物。” 宋 姜夔 《庆宫春》词:“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受宠承恩,一霎里身判人间天上。”《官场现形记》第四回:“一霎回到公馆,他老人家的气色便不像前头的呆滞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一霎间,她眼前站着的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忽然变成一个美丽憔悴的少妇。” 阴世见“ 阴世间 ”。 发原发源。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后之为文,明乎发原於经史,亦明乎经出於史。”参见“ 发源 ”。 父老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亦尊称老年人 盟心盟誓在心。 清 吴兰徵 《绛蘅秋·情妒》:“我曾发誓盟心,你到今日还説这话,屈死人也,罢!罢!我也无以盟心了。” 郭沫若 《东风集·颂党庆》:“盟心遵 马 列 ,建国迈 虞 唐 。” 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 明 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 宋 林景熙 《元日得家书喜》诗:“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 清 李渔 《怜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员领,丑扮丫鬟,杂扮掌礼,众鼓吹纱灯引上。” 丁玲 《母亲》一:“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斯文(1) 指文化或文人 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杨。—— 唐· 杜甫《壮游》 (2) 温文尔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西游记》 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 那一个欺心失礼仪,这一个变脸没纲常。——《西游记》 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宋史·叶味道传》 字民抚治、管理百姓。《逸周书·本典》:“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隋书·经籍志二》:“君臣忠义之节,经国字民之务,盖亦勤矣。” 清 钮琇 《觚賸·公归集》:“﹝ 陆稼书 ﹞慈惠字民,强毅任事,一时有神君之颂。”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