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顺东西门行 |
朝代 | 南北朝 |
作者 | 谢惠连 |
释义 | 顺东西门行原文哀朝菌。闵颓力。 迁化常然焉肯息。 及壮齿。 遇世直。 酌酩华堂集亲识。 舒情尽欢遣凄恻。 诗词问答问:顺东西门行的作者是谁?答:谢惠连 谢惠连顺东西门行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朝菌菌类植物,朝生暮死 朝菌不知晦朔。——《庄子·逍遥游》 迁化(1).变化;应变。《荀子·非十二子》:“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説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 舜 禹 是也。” 汉 傅毅 《舞赋》:“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一:“日月随迁化,万古恒如兹。” (2).指人死。《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坛经·付嘱品》:“师説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金陵旧事上》:“风疾旋,自下上转入空际东南逝,视 瑛 ,已迁化矣。”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集·怀梅兰芳先生》:“现在, 梅先生 的身体已经迁化了。” 常然(1).自然之性;常态。《庄子·骈拇》:“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后汉书·王符传》:“存亡以之迭代,政乱从此周復,天道常然之大数也。”《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清 王夫之 《思问录·内篇》:“吉凶,得失,生死,知为天地之常然而无足用其忧疑,亦可以释然矣。” (2).一向如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 壮齿壮年。齿,年齿。 晋 左思 《杂诗》:“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又苦其半生之美盛荣乐,得志盖益何几?而壮齿不居,荣必惧辱,乐实连忧。”《隋书·令狐熙传》:“昔在壮齿,尚不如人。况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器资 诗略云:‘翁行尚壮今老矣,儿昔未生今壮齿。’” 亲识(1).亲信赏识。《东观汉记·冯勤传》:“ 魏郡 太守 范横 上疏荐 勤 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 (2).犹亲友。 南朝 宋 谢惠连 《顺东西门行》:“酌酪华堂集亲识,舒情尽欢遣悽惻。”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 杜祁公 罢相,居 南京 ,无宅,假驛舍居之数年……閭里吉凶庆吊,与亲识之道 南京 者,相与燕劳,问遗之,礼未尝废。” (3).亲近熟识。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旁有亲识人,通都走声利,厚意解羈愁,盛言推名位。” 舒情抒 * 怀。《楚辞·九章·惜往日》:“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晋 卢谌 《赠崔温诗》:“良儔不获偕,舒情将焉诉。” 唐 张正元 《冬日可爱》诗:“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 尽欢尽情欢乐 尽欢而散 凄恻因情景凄凉而悲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军士各与父兄昆弟取诀,国人悲哀,皆作离别相去之词……於是观者莫不悽惻。”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悽惻。”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一旦大雪,生为冻馁所驱,冒雪而出,乞食之声甚苦,闻见者莫不悽惻。” 清 顾炎武 《禹陵》诗:“ 会稽 山色好,悽惻独攀登。” 悲痛;哀伤。 苏曼珠 《碎簪记》:“余心中甚为 莲佩 凄惻,此盖人生至无可如何之事也。” 因情景凄凉而感触悲伤。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惻。” 唐 黄滔 《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六马归 秦 ,却经过於此地;九泉隔 越 ,几凄惻於平生。” 宋 陆游 《鹿头关过庞士元庙》诗:“ 士元 死千载,凄惻过遗祠。”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八·玉华山樵》:“老怀岂能忘故山,神游往往于其问。为君写此转凄惻,片云零落何时还。” 丁玲 《阿毛姑娘》:“那歌调在那弦上是发出那样高亢的,激昂的,又非常委婉凄恻的声音, 阿毛 又想哭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