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韦司马别诗 |
朝代 | 南北朝 |
作者 | 何逊 |
释义 | 送韦司马别诗原文送别临曲渚。征人慕前侣。 离言虽欲繁。 离思终无绪。 悯悯分手毕。 萧萧行帆举。 举帆越中流。 望别上高楼。 予起南枝怨。 子结北风愁。 逦逦山蔽日。 汹汹浪隐舟。 隐舟邈已远。 徘徊落日晚。 归衢并驾奔。 别馆空筵卷。 想子敛眉去。 知予衔泪返。 衔泪心依依。 薄暮行人稀。 暧暧入塘港。 蓬门已掩扉。 帘中看月影。 竹里见萤飞。 萤飞飞不息。 独愁空转侧。 北窗倒长簟。 南邻夜闻织。 弃置勿复陈。 重陈长叹息。 诗词问答问:送韦司马别诗的作者是谁?答:何逊 参考注释送别送远行的人启程,跟他告别 送别同学 征人(1).远行的人。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勗哉征人,在始思终。” 宋 楼钥 《荆坑道中》诗:“古涧随山转,征人趁水行。”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元》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鲁迅 《赠日本歌人》诗:“ 春江 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2).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北。” 唐 苏拯 《古塞下》诗:“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 明 高启 《春日言怀》诗:“征人新战殁,饮恨沉黄泥。”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 高淳 。” (3). 唐 代亦专指临时招募的兵士。《唐律·擅兴》:“诸拣点卫士(征人亦同)取舍不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长孙无忌 疏议:“征人谓非卫士,临时募行者。” 离言离别时说的话。 南朝 梁 何逊 《送韦司马别》诗:“离言虽欲繁,离思终无绪。” 唐 皇甫冉 《曾东游以诗寄之》:“出郭离言多,迴车始知远。” 离思离别后的思绪。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 宋 周邦彦 《齐天乐》词:“ 荆 江 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 明 李氏 《江楼留别》诗:“西风 扬子江 边柳,落叶不如离思多。” 梁启超 《奉怀南海先生星加坡兼敦请东渡》诗:“近闻作计又图南,渺渺离思孰可堪。” 无绪(1).没有头绪;没有线索。 唐 李白 《赠刘都使》诗:“所求竟无绪,裘马欲摧藏。” 清 钱澄之 《梅花诗》:“春信眇无绪,荒烟空满林。” (2).没有情绪。 宋 柳永 《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明 薛蕙 《送周子贤按贵州》诗:“送远多无绪,忧时且不堪。”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3).詈词。犹无道,无理。《醒世姻缘传》第三回:“ 晁大舍 这个浑帐无绪官人,不説你家里有一块大大的磁石,那针自然吸引得拢来;却説:‘ 杨古月 真真合咱相厚,不惮奔驰,必定要来自己亲看。’” 悯悯忧伤貌。 南朝 梁 何逊 韦黯 《相送联句》之一:“悯悯岐路侧,去去平生亲。” 唐 韩愈 《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复一夕>》诗:“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不知久不死,悯悯尚谁要?” 王闿运 《莫姬哀词》:“余知悯悯,众尚营营。” 分手(1) 道别 (2) 分别,分开 就此分手 (3) 常指情人各奔东西 萧萧(1) 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冷落凄清的样子 (4) 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行帆航行中的船帆。 南朝 梁 何逊 《送韦司马别》诗:“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 中流(1) 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间 大石当中流。——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 (2) 江河的中段 长江中流 (3) 中等 高楼高层的住宅大楼或办公大楼 南枝(1).朝南的树枝。 南朝 梁简文帝 《双燕》诗:“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 唐 李白 《山鹧鸪词》:“ 苦竹岭 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鷓鴣飞。” 明 吴国伦 《寄远曲》:“ 章臺 杨柳緑如云,忆折南枝早赠君。” (2).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 唐 清江 《春游司直城西鸕鶿谿别业》诗:“ 越 客初投分,南枝得寄栖。” (3).借指梅花。 宋 苏轼 《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愿及南枝谢,早随北雁翩。”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南枝,梅也。” 清 宋琬 《送别李素臣归荒隐草堂》诗:“相思试折南枝寄,东阁官梅尚有无。” 田汉 《赠刘雨岑先生》诗:“南枝如雪馥雄关,又在先生笔底看。” (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胡 马依北风, 越 鸟巢南枝。”因以指故土,故国。《周书·杜杲传》:“ 王褒 、 庾信 之徒既覊旅 关中 ,亦当有南枝之思耳。” 唐 储嗣宗 《早春》诗:“踟蹰 歷阳 道,乡思满南枝。” 郁达夫 《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岂为行吟来 楚 泽,终期结綬到南枝。” 北风(1) 从北方吹来的风。亦指寒冷的风 (2) 尤指大平原上突然的强北风或得克萨斯以及墨西哥湾上和西加勒比海的同样的风 (3) (4) 一种强北风,尤指墨西哥或中美的 (5) 西班牙的冬季北风 蔽日遮蔽日光。《楚辞·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旧唐书·刘迺传》:“干霄蔽日,诚巨树也,当求尺寸之材,必后於椓杙。”《花月痕》第八回:“﹝寺院﹞门前古槐两树,蔽日参天。” 汹汹(1) 因争论而引起的喧嚷 而不汹汹。——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水腾涌的样子 (3) 骚乱不宁 天下汹汹,人怀危惧。——《三国演义》 (4) 形容声音喧闹;亦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徘徊(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落日夕阳 并驾(1).两马并驰。 南朝 梁 何逊 《送韦司马别》诗:“归衢并驾奔,别馆空筵卷。”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 庐江 太守访故人, 建康 并驾能倾倒。” (2).犹言并驾齐驱。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昔 韩子苍 尝论此笔力变化,当与 太史公 诸《赞》并驾。” 明 胡应麟 《诗薮·杂言》:“体虽不同,诗实并驾,皆变之善者也。” 清 周亮工 《瓯香买得芍药数枝》诗:“但结云旗谁并驾,岂无膏沐若为容。” 别馆(1) 帝王在京城主要宫殿以外的备巡幸用的宫室;离宫别馆 (2) 别墅 (3) 招待宾客的住所 敛眉皱眉。《宋书·后废帝纪》:“尝以铁椎椎人阴破,左右人见之有敛眉者, 昱 大怒,令此人袒胛正立,以矛刺胛洞过。” 北周 庾信 《伤往》诗之一:“见月长垂泪,花开定敛眉。” 唐 王绩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王梅坡 妻 张氏 能诗……如‘花因寒重难舒蕋,人为愁多易敛眉。’” 衔泪含着泪水。 南朝 宋 鲍照 《梦归乡》诗:“衔泪出郭门,抚剑无人逵。”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怀书出皇都,衔泪渡清 灞 。” 依依(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杨柳依依 (2) 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不舍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依稀;隐约 依依墟里烟 薄暮傍晚 每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加以薄暮逆夷又发火烧潮音街。——《广州军务记》 行人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 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暧暧(1).昏昧不明貌。《楚辞·离骚》:“时曖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佇。” 王逸 注:“曖曖,昏昧貌。” 洪兴祖 补注:“曖,日不明也。” 汉 崔瑗 《座右铭》:“在涅贵不淄,曖曖内含光。” 明 何景明 《述归赋》:“尘曖曖以蔽空兮,风发发而扬衢。”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暧暧的暮色里瞥见 愫芳 含着泪光的大眼睛。” (2).迷蒙隐约貌。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曖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一丽女兮,碧渚之崖。曖曖也,非云非雾,如烟如霞。” 清 姚燮 《春江曲》:“英英在岸波香暖,曖曖当舷客心醉。” (3).繁茂貌。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淙淙悬溜,曖曖荒林。” 唐 孟郊 《献襄阳于大夫》诗:“物色增曖曖,寒芳更萋萋。” 蓬门以蓬草为门。指贫寒之家。《宋书·袁顗传》:“紆金拖玉,改观蓬门。” 唐 杜甫 《客至》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水浒后传》第三九回:“只恐蓬门陋质,难以相副。” 中看好看,令人悦目 这东西好吃不中看 月影(1).映于水中或隐约于云间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三辅黄图·池沼》:“ 影蛾池 , 武帝 凿池以翫月,其旁起 望鵠臺 ,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 影蛾池 ,亦曰 眺蟾宫 。” 唐 杨师道 《奉和咏弓》:“霜重麟胶劲,风高月影圆。”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明 俞鸣玉 诗:“中宵映雪读《离骚》,坐待虚窗月影高。”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2).月光。 北齐 邢邵 《冬夜酬魏少傅直史馆诗》:“风音响北牖,月影度南端。”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月影半牀黑,虫声幽草移。” 宋 陆游 《霜月》诗:“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崔玄微 ﹞乘着月色,独步花丛中,忽见月影下,一青衣冉冉而来。”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的母亲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 飞飞(1).飘扬貌。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旌委鬱於飞飞,龙逶迟於步步。” 唐 韩愈 《池上絮》诗:“池上无风有落暉,杨花暗后自飞飞。” (2).飞行貌。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飞飞兮海滨,去去兮迎春。”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诗:“飞飞择所处,正得众所希。” 明 姜埰 《效行路难》诗:“君不见失匹鸟,东西自飞飞。” (3).指飞鸟。 清 曹寅 《野田黄雀行》:“游子利其羽,挟弹随飞飞;飞飞入丛樾,棘刺牵人衣。” (4).纷乱貌。 唐 杜甫 《绝句》之二:“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 金 朱弁 《炕寝三十韵》:“飞飞涌玄云,燄燄积红玉。” (5).象声词。 明 袁宏道 《扬州舟中晨起》诗:“薄月层冰上,飞飞叫去鸿。” 清 曹寅 《东园看梅戏为俚句》诗之一:“飞飞灵鹊声,强起试春行。” 不息(1).不停止。《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国次》:“天地无私,四时不息。”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 郭小川 《祝诗》:“用不息的斗争排除了种种干扰。” (2).不用呼吸。《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大戴礼记·易本命》:“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 (3).不灭。《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荀子·不苟》:“ 盗跖 吟口,名声若日月,与 舜 、 禹 俱传而不息。” 转侧(1) 转换角度、方向 转侧看花 (2) 翻动身子;辗转反侧 在床上转侧许久,方才入睡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聊斋志异·促织》 南邻(1).古指南方 金邻国 。《汉书·扬雄传上》:“仁声惠於北狄,武义动於 南邻 。” 颜师古 注:“南方有 金邻 之国,极远也,故云 南邻 。” (2).南边的近邻。《文选·张衡<思玄赋>》:“指 长沙 之邪径兮,存 重华 乎南邻。” 李善 注:“《山海经》曰:‘南方 苍梧 之川,其中 九疑山 , 舜 之所葬,在 长沙 界中。’”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南邻击鐘磬,北里吹笙竽。” 唐 杜甫 《遣兴》诗:“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綌。” 金 元好问 《早起》诗:“北舍南邻独乐声,夹衣晨起觉秋清。” 元 杨维桢 《漫兴》诗之六:“南邻酒伴辱相呼,共访城东旧酒壚。” 弃置扔在一边,废弃 一个弃置的香烟盒 重陈再陈说,重复叙述。 晋 刘琨 《扶风歌》:“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难重陈。” 五代 和凝 《菩萨蛮》词:“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 叹息(1) 叹气 惟闻女叹息。——《乐府诗集·木兰诗》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闻琵琶已叹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仅叹息曰。——《资治通鉴》 御史叹息去。——清· 张廷玉《明史》 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清· 魏源《圣武纪》 (2) 叹美;赞叹 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儿女英雄传》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