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白艾原客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方干 |
释义 | 白艾原客原文原上桑柘瘦,再来还见贫。沧州几年隐,白发一茎新。 败叶平空堑,残阳满近邻。 闲言说知己,半是学禅人。 诗词问答问:白艾原客的作者是谁?答:方干 全唐诗:卷648-33 参考注释桑柘(1).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鳩拂其羽,戴胜降於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於东南,迄今尤盛。” 元 张养浩 《寨儿令·绰然亭独坐》曲:“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 清 周亮工 《樵川城中》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 (2).指农桑之事。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清 黄宗羲 《郑兰生八十寿序》:“先生沉名於桑柘,弋者何慕。” 再来(1).再一次来。《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半文钱。”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一切都是一年前见她时的光景,而她的窗下不放着糖匣,我是成了再来的 丁令威 了。” (2).谓连续的动作或事。如:再来一盘棋。再来一碗汤。 沧州也作“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常喻指隐士的居处:赴沧州访求贤才。白发白头发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一茎(1).原意为植物的一条茎,后表数量,多用于条状物。 汉 焦赣 《易林·震之师》:“一茎九缠,更用牵挛,宿明俯仰,不得东西。” 晋 王嘉 《拾遗记·方丈山》:“莎萝草细大如髮,一茎百寻。” 唐 白居易 《初见白发》诗:“白髮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 明 无名氏 《宫词》:“况我瘦身躯怎和愁肠挣,刚剩得担害怕恩情骨一茎。” (2).中医术语,脐带。 明 李中梓 《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论》:“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而命寓焉。” 平空无缘无故,凭空 残阳将落的太阳 残阳如血 近邻位置紧靠的邻居 远亲不如近邻 言说(1).谈论;说话。《北史·裴叔业传》:“听其言説,不觉忘疲。” 唐 柳宗元 《送徐从事北游序》:“读《诗》、《礼》、《春秋》,莫能言説,其容貌充充然,而声名不闻传於世,岂天下广大多儒而使然歟?” 郭沫若 《文艺论集·艺术家与革命家》:“言说便是行为的一种。” (2).指宣讲佛教的故事和理论。《华严经·入法界品》:“彼诸 如来 所有言説, 善财童子 悉能听受。”《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道在心悟,岂在言説,言説只是化童蒙耳。”《坛经·机缘品》:“吾今彊言説,令汝捨邪见。” (3).言辞;言论。 唐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澹然离言説,悟悦心自足。” 金 王喆 《惜芳时》词:“闲中认得玄机设,无言説、自然欢悦。” 清 王夫之 《为家兄作传略已示从子敞》诗:“正可忘言説,将心告烈皇。”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 知己(1) 了解、赏识自己 (2) 亲密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3) 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 知己话 学禅犹学佛。 宋 翁卷 《山中》诗:“不奈邻峰学禪伴,时时来此叩巖扉。” 清 恽敬 《与李汀州书》:“自 隋 唐 学禪者,以山名寺名称其本师。”参见“ 学佛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