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松坡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袁说友 |
释义 | 松坡原文陵坡擢孤根,生意已翘楚。主人岁寒姿,于此眼目具。 夷荒挺劲节,偃盖浥漙露。 相对琳琅篇,后来惭骥附。 诗词问答问:松坡的作者是谁?答:袁说友 参考注释孤根(1).独生的根。谓孤独无依或孤独无依者。 唐 张九龄 《叙怀》诗:“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唐 张九龄 《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诗:“孤根自靡託,量力况不任。” 宋 范仲淹 《依韵酬府判庞醇之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柳亚子 《三月廿一夜听罗迈部长报告时事有作》诗:“披肝沥胆谈团结,赢得孤根泪似麻。” (2).独立的根基;独特的根底。 唐 杜甫 《滟滪》诗:“ 灧澦 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三:“沧江见底应无日,万丈孤根世不知。” 金一 《文学观》:“ 杜 之《典》, 马 之《考》,尤掌故海也。 郑樵 孤根,前无古人。” 生意(1) 商业经营;买卖或往来 成立了一个做建材生意的公司 (2) 指经商的店铺 好几个城市都有他们的生意 (3) 工作;活儿。也泛指职业 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红楼梦》 (4) 生机 春天的大地生意盎然 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猫》 翘楚楚:荆木。高出杂树的荆木。《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后用“翘楚”比喻优秀特出的人才或突出的事物:翘楚可敬|推为小说之翘楚。主人(1)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 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财物的所有人 无罪于主人。——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权力的所有人;有其他人为其工作或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狗、马等的所有者 国家的主人 主人与仆人 打狗也得看主人 (4) 接待宾客的人 主人下马客在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 主人忘归客不发。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余捉蟋蟀,汝奋臂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清· 袁枚《祭妹文》 于此(1).在此。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顺天道以杀伐,时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依世尚同,诡时则异。有一於此,两非默置。” (2).如此。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思计此变,无伤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还之。” (3).至此;至今。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碑》:“独 韩文公 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復归于正,盖三百年於此矣。” 眼目(1).眼睛。《后汉书·袁敞传》:“识其状貌,伤其眼目。”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自后所患眼目,不曾再发疼痛。”《儒林外史》第二九回:“琉璃塔金碧辉煌,照人眼目。” 冰心 《往事(二)》一:“图画的色彩也加倍鲜明,动摇了我们的心灵与眼目。” (2).眼力;见识。 宋高宗 《翰墨志》:“况流传歷代之久,贋本杂出,固不一幅,鉴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真益远。” 金 王若虚 《著述辨惑》:“ 东坡 之解经,眼目儘高,往往过人远甚。” 明 李贽 《与友人书》:“又将仙家好诗、儒家通禪好诗堪以劝戒,堪以起发人眼目心志者,备细抄録。” (3).眼线;为人暗中察看情况并通风报信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贵衙有一班女乐小侑儿,不若送去与 赛儿 做谢礼,就做我们里应外合的眼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精怪·狐报仇》:“县令知其事,一面飞禀上司,而以 满匱 为眼目。” 老舍 《四世同堂》七十:“她并不想去杀害 日本 人,因为 日本 人的枪多,眼目多,手快!” (4).犹面目;脸面。亦喻外表。《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无端穷鬼,失了牛驴,更有何眼目,由来庄院里驼逗你咱妻女!”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他与你些打眼目的衣服、头面。”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内臣稍富厚者,预先捐资摆酒,立老衣会……念经殯葬,以为身后眼目之荣。” (5).喻义理关键之处。《圆觉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略疏》:“良以推穷迷本,照彻觉源,是以理贯羣经,义无不尽,於此若解,诸教焕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六》:“盖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文》:“《黄梦升墓誌铭》:‘尤以文章意气自豪’,通篇以此四字为眼目。”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那篇文章的主要眼目是在论身后名的能传与否的因数。” (6).喻指指挥军队的信号。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三折:“臣教 樊噲 去山尖顶上磨旗作军中的眼目,看阵势调遣军人。” 元 无名氏 《飞刀对箭》楔子:“令字旗催促先锋,帅字旗为军中眼目。” 夷荒指蛮夷荒远之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 留侯 起亡虏,威武赫夷荒。” 明 王世贞 《送吴中丞入为少司徒》诗:“日月垂南纪,风云护朔方;七擒收属国,一战扫夷荒。” 劲节(1).谓坚贞的节操。 南朝 梁 范云 《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宋 王安石 《景福殿前柏》诗:“知君劲节无荣慕,宠辱纷纷一等看。” 朱光潜 《艺文杂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陶渊明 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 (2).竹木枝干分杈处称节。以其质地坚实,故称劲节。 唐 柳宗元 《植灵寿木》诗:“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偃盖(1).车蓬或伞盖。喻指圆形覆罩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五德芝,状似楼殿,茎方,其叶五色各具而不杂,上如偃盖,中常有甘露,紫气起数尺矣。” 清 曹寅 《圆庐》诗之二:“蓑形偃盖一弓宽,枢户清寥位置安。” (2).形容松树枝叶横垂,张大如伞盖之状。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其观前素有松树偃盖,甚为胜景。”《西游记》第九三回:“隐隐见苍松偃盖,也不知是几千百年间故物到于今。”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第三天是学者们公请在最高峰上赏偃盖古松。” 相对(1) 面对面;相向 大与小相对 (2) 非绝对的(跟“绝对”相对)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3) 比较来说 相对不错 琳琅精美的玉石,比喻美好珍贵的东西 后来属于随后的时间或时期的;继…之后出现的 后来的情况好多了 后来的行动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