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观道二篇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黄庭坚 |
释义 | 观道二篇原文廉蔺向千载,凛凛若生者。曹李虽无恙,如沈九泉下。 短长略百年,共是过隙马。 事来磨其锋,意气要倾泻。 风云灭须臾,草木但春夏。 唯此一物灵,不可藉外假。 誉髦天下才,西伯本心化。 君无诮斯文,可以观大雅。 诗词问答问:观道二篇的作者是谁?答:黄庭坚 参考注释廉蔺战国 时 赵国 的 廉颇 和 蔺相如 的并称。两人皆为 赵 功臣。 蔺 拜相, 廉 不服,欲与为难。 蔺 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计较。 廉 终于觉悟,两人成刎颈之交。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汉书·孔融传》:“昔 廉 藺 小国之臣,犹能相下。” 晋 曹摅 《感旧诗》:“ 廉 藺 门易轨, 田 竇 相夺移。”《宋书·张永传》:“当远慕 廉 藺 在公之德,近效 平 勃 忘私之交。”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 廉 藺 若未死, 孙 吴 知暗同。” 千载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凛凛(1) 寒冷 水气凛凛 (2) 严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样子 凛凛如生 无恙(1) 无灾祸 岁亦无恙耶?——《国策·齐策》 安然无恙 (2) 平安;没有疾病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国语·齐策》 无恙,幸甚幸甚。——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无恙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别来无恙? 泉下(1) 黄泉之下,指人死后所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泉下物 (2) ;又称“泉世”,“泉壤” 短长(1) 缺点和长处 (2) 事情的是非和人的好坏 (3) 意料不到的变故 (4) 物品的短与长 (5) 人的个子的矮或高 百年(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过隙喻时间短暂,光阴易逝。《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駟之过隙。” 唐 窦常 《谒诸葛武侯庙》诗:“人同过隙无留影,石在穷沙尚启行。” 宋 姜夔 《张平甫哀挽》诗:“空嗟过隙催人世,赖有提孩读父书。” 明 冯梦龙 《风流梦·梦感春情》:“我 杜丽娘 生於宦族,长在名门,年已二八,不得早谐佳偶,诚为虚度青春,光阴若过隙耳。”参见“ 过隙白驹 ”。 意气(1) 志向与气概 意气风发 意气扬扬。——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精神;神色 意气自若。——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意气之盛。——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3) 志趣 意气投合 (4) 偏激、任性的情绪 意气用事 倾泻(1) 大量的水从高处急速流下 瀑布倾泻于两山之间 (2) 倾吐,倾诈 倾泻冤愤 风云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须臾(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草木(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物灵万物之灵。 金 元好问 《北邙》诗:“粤人惟物灵,生也与道俱。” 明 宋濂 《赠传神陈德颜序》:“况人为物灵,其变态千万,一毫不类,则他人矣,不其尤难哉!” 不可(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誉髦《诗·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誉髦斯士,谓选拔英杰之士。后因以“誉髦”指有名望的英杰之士。 宋 晁补之 《谢授馆职启》:“宜得誉髦,以副侧席。” 清 赵翼 《余年十九补弟子员今七十有九又届乙丑院试之期作重游泮宫诗记事》:“为语少年诸誉髦,故须及早奋修途。” 下才亦作“ 下材 ”。才能低劣的人。《列子·说符》:“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史记·儒林列传》:“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輒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宋 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过蒙收引,亲赐抚临,因使下材得闻余教。” 明 宋濂 《凝道记·五矩符》:“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而君不悟,此二墨墨也。” 西伯(1).指 周文王 或 周武王 。《孟子·离娄上》:“吾闻 西伯 善养老者。” 焦循 正义:“ 西伯 ,即 文王 也。 紂 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 西伯 。”《吕氏春秋·贵因》:“ 殷 使 胶鬲 候 周 师。 武王 见之。 胶鬲 曰:‘ 西伯 将何之?无欺我也。’ 武王 曰:‘不子欺,将之 殷 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 羑里 之囚, 宜生 不离 西伯 。” (2).锡伯族的史称。 心化内心受到感化。《宋书·范晔传》:“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然此尚不过强之于耳目而已,未能心化也;不心化,赏罚一不振焉,必解矣。” 宋 朱熹 《答张敬夫书》:“英才心化,多士风靡。” 斯文(1) 指文化或文人 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杨。—— 唐· 杜甫《壮游》 (2) 温文尔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西游记》 可以(1) 表示可能或能够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表示许可 现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坏;还好 她的英语还可以 (4) 很;厉害 这真闲得可以 大雅(1).《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 周 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 西周 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 幽王 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 札 来聘……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体,其 文王 之德乎!’”后亦用以称閎雅淳正的诗篇。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自 杜甫 后,大雅不作,至 明 乃復振。” (2).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选·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於兹为羣。” 李善 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 明 蒋灿 《题杜少陵像》诗:“大雅长往矣,遗容后代看。”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那议会啊,聚四方里耆英大雅。” (3).泛指学识渊博的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附文》:“至于分类分得不伦不类,那是小子底学识不到,还得大雅指正指正呢。” (4).谓高尚雅正。 宋 叶适 《贺县尉》诗:“端庞还有北人风,大雅元非 楚 士同。”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其音和平而大雅,其旨绵渺而藴藉。”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这样不伤大雅而又含有象征意义的词儿正合于一个青年人寄兴的需要,他就常常用它。”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