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过南华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孙渐 |
释义 | 过南华原文挟策自羽龄,周览南华书。 茫然访道志,欲驾将焉如。 朅来南华道,始识其故墟。 尘迹寄委蜕,万事同蘧庐。 想其为吏时,傲世乐有馀。 天地等毫末,轩冕同锱铢。 三公礼荜户,万乘尊褐夫。 去古邈已远,浇风日沦胥。 得丧嚇腐鼠,怒悦纷众狙。 材否笑鹜雁,断续伤鹤凫。 钓台已湮没,漆城称荒芜。 恨不见斯人,逍遥与之俱。 还淳以反朴,抚俗归黄虞。 神交付恍惚,日暮犹踌躇。 诗词问答问:过南华的作者是谁?答:孙渐 注释1. 押词韵第四部 2. 清丘浚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之一上 参考注释挟策亦作“ 挟筴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2).胸怀计谋、建议。 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李大钊 《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 (3).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时,与其兄 君祜 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自家 鲍四娘 ,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 《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 周览(1).遍览;巡视。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每患 迁 固 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於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清 林则徐 《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拟於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 虎门 澳门 等处,与水师提臣 关 ( 关天培 )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随时会同 邓 ( 邓廷楨 )等覈实办理。” (2).谓细看。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辱赐书,周览累日,竦然增敬。” 南华(1).《南华真经》的省称。即《庄子》的别名。 唐 贾岛 《病起》诗:“灯下《南华》卷,袪愁当酒盃。”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庄周 《南华》,其文辞瑰崛横放,固独行天地间。” 林纾 《<百大家评选韩文菁华录>序》:“今篤老无用,尚集诸生讲《南华》、《左》、《史》及 韩 、 欧 之文。” (2). 南华真人 的省称,即 庄子 。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 南华 吾师也,亲居贱职; 东方 达人也,安乎卑位。” 宋 苏轼 《和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 南华 而废从 安期 。”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法常 首座《渔父词》云:‘蝶梦 南华 方栩栩,斑斑谁跨 丰干 虎。’” (3).华南,南 中国 。 陈毅 《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诗:“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 华 。” 茫然(1) 模糊不清的样子 拔剑四顾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难》 茫然无知 (2) 失意的样子 茫然不知所措 道志言志;表达情志。 唐 权德舆 《<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至於营合道志,咏言比事,有久敬之义焉。” 引导、劝导其心志向善的方面发展。《礼记·礼器》:“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脩乐以道志。” 郑玄 注:“劝之善也。” 陆德明 释文:“道音导。” 朅来(1).犹言去。《后汉书·张衡传》:“回志朅来从玄諆,获我所求夫何思!” 李贤 注:“朅,去也。”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朅来游 嵩 峯,羽客何双双。” 唐 李涉 《春山三朅来》诗之一:“钓鱼朅来春日暖,沿溪不厌舟行缓。” 宋 苏轼 《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求之五十年得之蜀中》诗:“ 长陵 朅来见大姊, 仲孺 岂意逢将军?” 清 顾炎武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诗:“朅来未得从 黄石 ,老至先思伴 赤松 。” (2).犹言来。归来;来到。《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咏归涂以反旆,登 崤 澠 而朅来。” 吕延济 注:“朅来,言归去来也。” 唐 张九龄 《岁初登高安南楼言怀》诗:“朅来 彭蠡 泽,载经 敷浅原 。” 宋 辛弃疾 《念奴娇·戏赠善作墨梅者》词:“疑是花神,朅来人世,占得佳名久。” 清 汪士鋐 《陈沧洲太守出瘗鹤铭于江中以拓本见示作歌记之》:“朅来江边问遗碣,太息墨宝存空亭。” (3).犹言尔来或尔时以来。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孙氏陵》诗:“朅来已永久,年代曖微微。”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朅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 宋 苏轼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清 嵇曾筠 《五台山》诗:“朅来幸得公务閒,閒情暂寄水石间。”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三:“君不见朅来 欧 北天骄骤进化,宁谷久扃吾文明。” (4).助词。 晋 张协 《杂诗》之六:“朅来戒不虞,挺轡越飞岑。”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十:“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 宋 苏轼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朅来 震泽 都如梦,只有 苕溪 可倚楼。” (5).何来。朅,通“ 曷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回车朅来兮,絶道 不周 ,会食 幽都 。”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行》:“高节难久淹,朅来空復辞。” 宋 陈与义 《衡山道中》诗之三:“朅来巖谷游,却在浮云外?” (6).何不来。朅,通“ 盍 ”。 唐 李商隐 《井泥》诗:“我欲秉钧者,朅来与我偕?” 宋 乐雷发 《乌乌歌》:“朅来相就饮斗酒,听我仰天歌乌乌!” 故墟(1).遣址;废墟。《后汉书·冯衍传下》:“忠臣过故墟而歔欷,孝子入旧室而哀嘆。” 宋 陈师道 《秦少游字序》:“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効至计,以行天诛,回 幽夏 之故墟,弔 唐 晋 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 清 刘大櫆 《吴君墓志铭》:“经 子推 之故墟,吊 公孙杵臼 之遗躅。” (2).荒芜的田地;休闲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麻》:“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 石声汉 注:“本书所谓‘故墟’,是指种植过而现在休闲的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地不厌良,故墟弥善。” 尘迹见“ 尘跡 ”。 亦作“尘蹟”。犹陈迹。 唐 羊士谔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之一:“汤沐成尘跡,山林遂寂寥。” 宋 范成大 《王希武通判挽词》之一:“堂堂今不见,尘迹自依然。”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佩响些些,尘跡谢繁华。” 寄委寄命委政。谓以国家大政相委托。 宋 范仲淹 《谢降官知耀州表》:“微臣以国有急难,当忘家忘身之报。自膺寄委,罔敢逊避。”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熙宁 初,先帝患四方士大夫年高者多疲老不可寄委,罢之则伤恩,留之则玩政,遂仍旧宫观名。”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陛下始缘都城楮贱米贵,牵挽用臣。今虽楮稍重而贱之源犹在,糴渐平而贵之根自若,惧终不足寄委。” 万事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万事如意 蘧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犹今言旅馆。《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郭象 注:“蘧庐,犹传舍。” 唐 刘禹锡 《管城新驿记》:“蘧庐有甲乙,牀帐有冬夏。” 金 党怀英 《村斋遗事》诗:“人生天地真蘧庐,外物扰扰吾何须。” 严复 《原强》:“法制者,圣人之芻狗,先王之蘧庐也,一陈不可復用,一宿不可復留。” 傲世谓轻视世人。《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有白 琰 此书傲世怨谤者, 太祖 ……於是罚 琰 为徒隶。” 晋 成公绥 《啸赋》:“ 逸羣公子 ,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絶弃人事。”《红楼梦》第三八回:“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天地(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毫末(1).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臺,起於累土。” 南朝 梁 任昉 《刘先生夫人墓志》:“参差 孔 树,毫末成拱。” 宋 司马光 《和聂之美讽古》之二:“如何毫末利, 管 鲍 亦相欺?” 邹韬奋 《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过去政府虽有所惩治,然仅窃钩者诛耳,神奸巨猾,未损毫末。” (2).指笔端。 唐 杜甫 《奉观严郑公岷山沲江图画十韵》之二:“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 仇兆鳌 注:“毫末,谓画笔。练光,谓画绢。” 宋 苏轼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迭嶂图>》诗:“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轩冕(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緑,轩冕一銖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復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於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駰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 锱铢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奈何取之尽锱铢。——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三公(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3).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4).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5).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万乘(1) 车辆 (2) 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使敌万乘。——《韩非子·五蠹》 致万乘之势。——汉· 贾谊《过秦论》 褐夫穿粗布衣服的人,古代用以指贫贱者。《孟子·公孙丑上》:“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淮南子·主术训》:“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芻蕘,犹不可弃也。” 金 杨云翼 《应制白兔》诗:“圣德如天物効祥,褐夫新赐雪衣裳。” 古邈犹久远,悠邈。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圣贤名古邈,羇旅病年侵。” 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 南朝 宋 刘昱 《广荐举诏》:“其有孝友闻族,义让光閭。或匿名屠钓,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 唐 李白 《古风》诗之二五:“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 清 林则徐 《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必 直省 大小官员共矢一心,极力挽迴,间不容髮,期於必收成效,永絶浇风,而此法乃不为赘设。” 沦胥(1).相率牵连。《诗·小雅·雨无正》:“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毛 传:“沦,率也。” 郑玄 笺:“胥,相铺徧也。言王使此无罪者见牵率相引而徧得罪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铺’字当训病,《韩诗》作‘痡’,本字也。谓相率而入於刑,入於刑则病苦。” (2).泛指沦陷、沦丧。《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淳风杪莽以永丧,縉绅沦胥而覆溺。” 唐 张鷟 《游仙窟》:“下官堂构不绍,家业沦胥。” 清 顾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韵》:“一身长瓠落,四海竟沦胥。” 严复 《论教育书》:“神州之陆沉诚可哀,而四万万之沦胥甚可痛也。” 得丧(1).犹得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庄子·田子方》:“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韩诗外传》卷四:“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贾於道。” 宋 梅尧臣 《村墅闲居》诗:“古来得丧何须问,世上荣枯只等閒。”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参见“ 得失 ”。 (2).偏指失。指丧失名利。 宋 苏舜钦 《答马永书》:“谓予不以得丧累其所守,不为怨愤不懌之词。”参见“ 得失 ”。 腐鼠腐烂的死老鼠,喻毫无价值的东西 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清· 黄宗羲《原君》 众狙群猿。《列子·黄帝》:“﹝ 狙公 ﹞先誑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庄子·齐物论》:“‘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明 刘基 《郁离子·瞽聩》:“﹝小狙﹞言未既,众狙皆寤。” 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他一手扶着犁把,断续地吆喝着牲口 鹤凫谓鹤腿长,野鸭子腿短,是其自然现象。 金 刁白 《物质》诗:“物质方圆定,营营止自疲。鹤鳧伤断续,鹏鷃失高卑。”参见“ 鹤长鳧短 ”。 钓台为钓鱼而设在水边的台子 湮没(1) 埋没 死而湮没。——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湮没于荒烟。——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湮没无闻 (2) 清除,化为乌有 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时湮没 漆城用漆涂刷的城墙。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二世 立,又欲漆其城。 优旃 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於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王闿运 《上征赋》:“昔人讥夫城 郢 兮,恃登陴以自婴,顾下策以扞民兮,子无謳夫漆城。” 荒芜因无人管理田地杂草丛生;无人耕种 由于缺乏劳力,大片土地荒芜着 不见(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斯人(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逍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还淳回复到原来的淳朴状态。《南齐书·明帝纪》:“永览玄风,兢言集愧,思所以还淳改俗,反古移民。”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张罗峰》:“今乃人人侈用,一变至此,诚不可不反正还淳。” 反朴见“ 反璞 ”。 抚俗巡问民情。 唐 李夷简 《西亭暇日书怀十二韵献上相公》:“抚俗来康济,经邦去咨谋。” 黄虞黄帝 、 虞舜 的合称。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愚生三季后,慨然念 黄 虞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若夫君子拟人必於其伦,而 崔瑗 之誄 李公 ,比行於 黄 虞 ; 向秀 之赋 嵇生 ,方罪於 李斯 。” 清 顾炎武 《河上作》诗:“ 黄 虞 日已远,奰怒寻干戈。” 顾馀 《咏古》:“符命纷纷岂自诬,假皇家世忆 黄 虞 。” 神交(1) 彼此慕名而没有见过面的交谊 孤与子瑜,可谓神交。——《三国志·诸葛瑾传》 彼此神交已多年了 (2) 指心意投合、相知很深的朋友 一与见面,便成神交 恍惚(1)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精神恍惚 (2) 证名。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由于七情内伤、外邪内干、发汗过多而损伤心气,以致精神不定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日暮时分,炊烟袅袅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踌躇(1) 犹豫不决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三国演义》 (2) 思量,考虑 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元· 关汉卿《鲁斋郎》 (3) 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踌躇。——宋玉《九辩》 (4) 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 (5) 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踌躇。——张养浩《山坡羊》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