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苏明允宗丈挽辞二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苏颂 |
释义 | 苏明允宗丈挽辞二首原文观国五千里,成书一百篇。人方期远到,天不与遐年。 事业逢知己,文章有象贤。 未终三圣传,遗恨掩重泉。 诗词问答问:苏明允宗丈挽辞二首的作者是谁?答:苏颂 苏颂苏明允宗丈挽辞二首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观国指观察国情。引申为从政。《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宋书·孝武帝纪》:“内难甫康,政训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选造无观国之美。”《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郑德基 《赠隐者》诗:“读书岂必皆观国,学佛何须定出家。” 千里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成书(1).完整的书。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子容 又图其形制,著为成书,上之,詔藏於祕阁。” (2).成为一部书。 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便名之曰《南腔北调集》,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配对。” 一百(1).数词。十的十倍。《孟子·公孙丑下》:“前日於 齐 ,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 唐 骆宾王 《冬日宴》诗:“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政和 中,遂著於令,士庶传习诗赋者,杖一百。” (2).泛指多数。 北周 庾信 《对酒歌》:“人生一百年,欢笑惟三五。” 宋 杨万里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诗之一:“更无短计消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3).指跨步。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七:“今人一足引前,一足曳后,谓之一百……又今人履石渡水,将近彼岸,跨步而过,亦曰一百。” 人方古族名。即 夷方 。人,通“ 夷 ”。 殷 代分布在今 山东 一带。 帝乙 、 帝辛 时曾多次抗 殷 ,后为 殷 所并。参阅《殷虚书契前编》。 远到(1).深远周到。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一:“﹝《汉书》﹞全略去 武帝 问左右一节,只言恐女主顓恣数言而已,殊失其本意,不若《史记》所载为实録,可以见 武帝 识见远到处。” 朱自清 《白采的诗》:“作者是有深锐的理性和远到的眼光的人;他能觉察到人所不能觉察的。” (2).犹远至。《晋书·陶侃传》:“尚书 乐广 欲会 荆 扬 士人,武库令 黄庆 进 侃 於 广 。人或非之, 庆 曰:‘此子终当远到,復何疑也!’”《新唐书·萧嵩传》:“时 崔琳 、 王丘 、 齐澣 皆有名,以 嵩 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 姚崇 称其远到。”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折:“他才学既自出羣吏,事又十分这等精敏,他日必是远到之器。” 不与不赞成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遐年(1).高龄;长寿。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弃我夙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王粲 为 潘文则 《思亲诗》云:‘躬此劳悴,鞠予小人;庶我显妣,克保遐年。’” 宋 曾巩 《夫人曾氏墓志铭》:“曾不蕃宠,畀其子孙,曾不遐年,善则长存。” 明 陈翼 《蔡伯蜚传》:“呜呼!此其所以不能遐年也歟!” (2).指晚年。 清 陈确 《祭陆伯母裘大孺人文》:“每佳时吉日,则高堂之上,觴咏并进,母亦顾之色喜,谓可以乐遐年。” (3).久远的年代。《文选·左思<魏都赋>》:“虽则衰代,而盛德形於管絃;虽踰千祀,而怀旧藴於遐年。” 张铣 注:“怀古而积於远年。” 唐 陈子良 《平城县正陈子干诔序》:“故能貽芳尘於后世,徇节义於遐年。” 事业(1) 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 公用事业 (3) 个人的成就 他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知己(1) 了解、赏识自己 (2) 亲密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3) 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 知己话 文章(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象贤谓能效法先人的贤德。《书·微子之命》:“ 殷王 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 郑玄 注:“象,法也,为子孙能法先祖之贤,故使之继世也。” 唐 刘禹锡 《蜀先主庙》诗:“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柳亚子 《子游先生遗像为哲嗣史良女士题》诗:“雪洁兰馨説象贤,明珠掌上更翩翩。” 三圣(1).三个圣人。指 尧 、 舜 、 禹 。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三》:“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 禹 继 舜 , 舜 继 尧 ,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汤 法三圣。” 颜师古 注:“三圣,谓 尧 舜 禹 也。” (2).三个圣人。指 夏禹 、 周公 、 孔子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朱熹 集注:“三圣, 禹 、 周公 、 孔子 也。” (3).三个圣人。指 伏羲 、 文王 、 孔子 。《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 伏羲 、 文王 、 孔子 。”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卷三:“ 伏羲 画六十四卦, 文王 作卦辞,爻辞, 孔子 作十翼……歷数三圣。” (4).三个圣人。指 文王 、 武王 、 周公 。《汉书·诸侯王表序》:“三圣制法,立爵五等。” 颜师古 注:“三圣谓 文王 、 武王 及 周公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丹霞蔽日行》:“ 周室 何隆,一门三圣。” 黄节 注:“一门三圣,谓 文 、 武 、 周公 也。” 遗恨未尽的心愿,未完成的理想,遗憾 吾遗恨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重泉(1).犹深渊。《淮南子·齐俗训》:“积水重泉,黿鼉之所便也。”《晋书·裴頠传》:“是以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 南朝 梁 丘迟 《夜发密岩口》诗:“万寻仰危石,百丈窥重泉。” (2).指土壤的深层。 清 方文 《赠姚有仆进士》诗:“山势鬱且奇,文木托其巔。上枝拂垂云,下根入重泉。” (3).犹九泉。旧指死者所归。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悼亡>》:“美人归重泉,悽愴无终毕。” 宋 苏轼 《祭单君贶文》:“云何不弔,衔痛重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独此技未有嫡传,重泉犹以为憾。” (4).古地名。《楚辞·天问》:“ 汤 出 重泉 ,夫何辠尤?” 王逸 注:“ 重泉 ,地名也。”《史记·河渠书》:“ 临晋 民愿穿 洛 以溉 重泉 以东万餘顷故卤地。”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重泉 故城在 同州 蒲城县 东南四十五里,在 同州 西北亦四十五里。” (5).苔藓名。《表异录·蔬穀》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苔名重泉,亦呼宣蘚,亦名妬草。”今本《述异记》卷下作“重钱”。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