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矍铄精神教孙子,力田孝弟作良民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丙寅秋西巡时唐县老民刘永寿年百有一岁曾赐之金与食并成长句今一百五岁矣矍铄犹昔扶杖来迎既欣人瑞辄以命篇》 全文: 参考注释矍铄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矍铄哉,是翁也。——《后汉书·马援传》 精神矍铄 精神(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孙子儿子的儿子 力田(1).努力耕田。亦泛指勤于农事。《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汉书·惠帝纪》:“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 唐 司马扎 《卖花者》诗:“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 清 戴名世 《赞理河务佥事陈君墓表》:“今诚兴水利,教民力田,则西北可復为财赋之藪矣。” 易宗夔 《新世说·雅量》:“ 徐竹逸 与弟 竹虚 独守敝庐,昼则力田,夜不废读,儼如太平之世。” (2).古时乡官名。 汉 置。《汉书·文帝纪》:“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子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 宋 苏轼 《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二:“虽无献捷功,会赐力田爵。” 孝弟亦作“ 孝悌 ”。1.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孝悌称於宗族乡党,慈爱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汉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禄 道:小弟远游,父母兄长跟前,有失孝悌,专为着几分微利,以致如此。”《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2).指孝弟者。《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3). 汉 代乡官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 汉 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称孝弟, 真宗 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孝弟》:“古人惟子孙称孝,《诗》‘绥予孝子’、‘孝孙徂位’,皆庙中之称,后代以弟承兄,则有称孝弟者。” 良民(1) 旧时指一般的平民(区别于贱民) (2) 旧时指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