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但愿人长久》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前言】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 在开学之初,正好是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抄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讲解后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条件的可以借《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听听,最好会唱。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内容,懂得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有信心和勇气,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人要从小就培养这种勇气。 2、学习写人的方法 3、认识13个二类字,理解本课生词,会用“庆幸、迟疑、束手无策”造句 【教学建议】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