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 |
课文《水上飞机》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课文】 在茫茫的大海上,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一对大翅膀。小海鸥想:客轮、货轮,什么样的船我都见过,可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 “喂,船大哥,你好哇!” “你好!我不是船,我是水上飞机。” “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小海鸥吃了一惊。 水上飞机笑了:“不,我是降落在这里的。我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小海鸥听了,挺佩服他的本领。 水上飞机接着说:“我还有很多兄弟。有的可以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有的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的大火;还有的可以随时从海上起飞,去参加战斗……” 他们正谈得高兴,海上的风浪突然大了起来。水上飞机的机舱里响起了求救警报。“对不起,东南海面有渔船遇险,我得马上出发,前去救援!”他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两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水上飞机渐渐地离开海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 【前言】 《水上飞机》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海鸥看到和听到的,写出了水上飞机的外形及特点;通过小海鸥与水上飞机的对话,形象地写出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课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没有艰涩的术语,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增强朗读感悟、.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迅速“”渐渐地“造句。 3、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孩子们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说说你所了解的飞机。(学生交流) (出示水上飞机图)师:我们知道船在水面上航行,飞机在天空中飞行。但是有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不但能在空中飞行,而且能在水面上航行,这就是——生齐答:水上飞机 2、揭题:33水上飞机(生齐读) 3、师:水上飞机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本领用途呢?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让我们跟着小海鸥一起去会会这位新朋友。 说明: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通过图片和教师的简要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水上飞机的与众不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 1、小组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预习生字的情况。 (1)抽小组读生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的?(交流“识字金点子”) (3)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挑战自我,写写最难写的字) (4)开火车读字组词。 (5)精彩词句大展示(交流好词好句,选词造句) (6)开火车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心里跟着读,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好,互相评价,纠正字音。 说明: 二年级的学生对生字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自主识字,开火车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心里读,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细读课文,感知解疑。 1、师:水上飞机的样子式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第一节,用直线划出写水上飞机外形的句子。(出示水上飞机的图片) (2)检查:学生回答,师出示: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一对大翅膀。 (3)学生齐读句子。 (4)看到这艘“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一对大翅膀”的怪船,小海鸥怎么想? (5)“究竟”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说说。 2、师:水上飞机究竟有什么本领呢?轻声读2——7节,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本领用途的句子。 交流检查。 (1)你找到了几句描写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出示句子并配上图片。 板书: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 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的大火 随时从海上起飞参加战斗 (2)指名读句子,男女生读。 (3)读了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4)水上飞机的本领可真大,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来夸夸水上飞机。 (5)设情景,小组说话训练。 a) 让学生做水上飞机介绍自己的本领。 b) 让学生做小海鸥介绍水上飞机的本领。 c) 你还知道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呢?请你来介绍一下。 (6)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谁来当当吃惊的小海鸥)。 读出各自不同的语气。(小海鸥吃惊的语气;水上飞机自豪的语气。) 3、学习最后一节。 (1)正当他们谈得高兴时,水上飞机响起了求救警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齐读第8节。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对不起,东南海面有鱼船遇险,我得马上出发,前去救援。(着急的语气) (3)水上飞机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水上飞机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两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 a) 指名读。 b) 除了“迅速”外,句中还有哪个词也写出了水上飞机飞行速度很快? c) 齐读。 说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朗读积累为主,结合划划句子及说话训练,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渐渐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