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音乐之声》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 【原文】 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响。钟声嘹亮。 ………… 山麓下。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座落在绿树浓阴中。 ………… 山上。 流连忘返的玛丽亚在山坡草地上远眺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音乐之声》: 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 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 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我的心要把听到的歌儿欢唱。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 它的翅膀不停地扑腾;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 深深地叹息; 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 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 我又会听到过去听到过的歌儿, 我的心又会充满音乐之声, 我又会放声歌唱。 玛丽亚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 古老的修道院优雅、肃穆,从院里传来阵阵唱圣诗的和谐女声。 修道院内。 修女们从各处走来,端庄严肃的修道院院长、大嬷嬷贝尔塔和玛格丽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经堂,一起虔诚地做日常功课。 钟声响起,院长顶礼膜拜,众修女齐声唱起《哈利路亚》。 院场上。贝尔尼斯嬷嬷急匆匆走来,对院长说:“院长嬷嬷。”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 贝尔尼斯不无抱怨地说:“哪儿都找不着她。” 院长问:“玛丽亚?” 贝尔尼斯:“她又跑到外头去了。” 大嬷嬷贝尔塔生气地:“也许……应该在她脖子上拴个铃铛。” 玛格丽塔大嬷嬷对贝尔尼斯说:“牲口棚去过吗?你知道她最喜欢牲口了。” 贝尔尼斯:“我到处找遍了,想得到的地方都去了。”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别忘了这是玛丽亚,就应该到想不到的地方去找找。” 院长和两位大嬷嬷边走边接着谈论这件事。 贝尔塔按捺不住了,她说:“哦,院长嬷嬷,这下你对玛丽亚完全不适合当修女不会再有什么怀疑了吧。” 老成持重的院长不动声色地说:“我的困惑,主会指点我的,贝尔塔嬷嬷。” 边上的玛格丽塔不以为然地:“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暖和。” 贝尔塔固执己见地说:“我们现在不是在谈什么黑羊白羊的,玛格丽塔嬷嬷。在所有见习修女当中,我看玛丽亚是最没希望的。” 她们三人来到一个小院子,院长一面说着:“孩子们!孩子们!”止住了两位大嬷嬷的争执;一面对迎上来的众修女说:“我们正在议论某些人申请当修女的资格问题,负责管理见习修女的大嬷嬷们为了帮助我决定……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 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嬷嬷,你说呢?” 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就说:“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玛格丽塔(唱):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 索菲娅(唱):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院长(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贝尔塔(唱):可她就是坐不住,听不进你的话。 院长(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玛格丽塔(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院长(唱):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索菲娅(唱):只要跟她在一块,我就晕头转向,分不出东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变化莫测的天气。 卡塔林(唱):飘啊飘的羽毛。 玛格丽塔(唱):她真可爱。 贝尔塔(唱):她真可怕。 玛格丽塔(唱):她像绵羊。 索菲娅(唱):她比祸害还祸害, 赶得黄蜂没处藏。 阿格塔(唱):她比异教徒还异教徒。 玛格丽塔(唱):时而温柔,时而野。 卡塔林(唱):像个孩子,像个谜。 贝尔塔(唱):叫人头痛。 玛格丽塔(唱):叫人爱。 院长(唱):像个小姑娘。 众说纷纭的修女们只好一齐双手合十,仰脸向天齐唱: 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众修女(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院长(唱):可她就是坐不住, 贝尔塔(唱):听不进你的话。 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突然“砰!”的一声开门声,接着一阵急促而响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玛丽亚像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按两下抽水唧筒的手柄,又用双手赶紧承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再捡起衣服三脚两步地冲到院长的面前。 突然,她发觉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她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立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向旁边探视修女们,看到大家都以严厉的眼光看着她,便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合唱最后一句: 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大家就这样散了。 【前言】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罗伯特·怀斯导演。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ya6*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课文赏析】 《音乐之声》在情节结构安排上有三个特点: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设置伏笔和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这三个特点,在本课都有较明显的体现。 1.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要能够撞击观众的心灵,必须要有鲜明而又独特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既是构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又是电影艺术赖于表现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课的主要矛盾是孩子们和上校之间的矛盾,是严父和可爱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具有社会普遍性。孩子和父亲的冲突,除了代际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父亲的严格和孩子们好玩的天性之间的冲突。本课就是将社会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现在上校一家的矛盾冲突中。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还有麦克斯与上校的矛盾、施罗德男爵夫人和玛丽亚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等。 本课的矛盾冲突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还在于创作者能够捕捉人物独特的个性。本文设置了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责的情节。通过这个冲突,揭示了玛丽亚直率大胆、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上校严肃的、甚至有点儿古板的样子。 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运用误会和巧合等戏剧手段。在本课中,原本上校就不许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气,认为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当他第一次看见孩子们撒野时,心里还只是怀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玛丽亚和孩子们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狈,这让严肃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玛丽亚作为家庭教师,如此纵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在上校责怪她的时候,不但不认错,反而指责上校对自己的孩子一点儿都不理解,这就让上校产生更大的误会,因此要将玛丽亚扫地出门。这种误会激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2.设置伏笔。伏笔是电影剧本创作中展开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法。电影《音乐之声》时间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作品中的人不可不变,事不可不发展,如果在前面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却又在后面的发展中突然让人和事情发生新变化,就会让人觉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个交待和暗示,才能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增强作品的内聚性。在课文中,有三处伏笔,一处在本课中就得到了照应,而其他两处,则是为后面的叙事设下埋伏。第一处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麦克斯从维也纳回到特拉普的家乡,在公路上就听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大呼小叫,这时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应,男爵夫人问“天啊,这是怎么啦”,口气中充满了惊讶和不可思议。这种反应为后面她与孩子们的冲突设下了伏笔,表现了男爵夫人难以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则回应男爵夫人的惊讶,“没什么,就是本地几个淘气的孩子”。上校已经怀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气,只是不敢确定,但他对孩子们这种表现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这就为上校和玛丽亚后面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个伏笔在本文中有了照应。当狼狈的玛丽亚和孩子们从湖水里爬出来的时候,上校叫住了玛丽亚,并向她确认前面路上听到的打闹声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发出的,玛丽亚很肯定地回答了他,这个回答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本课的第二个伏笔是罗尔夫送信给麦克斯,正想方设法通知丽莎,不料被上校看见,惊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给上校敬了一个纳粹礼,愤怒的上校毫不犹豫让他滚出去。这个伏笔首先为表现后面上校对纳粹的反感有一个交待,同时也为最后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见前来搜捕的罗尔夫埋下了伏笔。第三个伏笔是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戏,这让麦克斯兴奋不已,要上校同意组成冯·特拉普家庭合唱队。虽然在本文中这个建议被上校一口回绝了,但是在最后脱离困境的过程中,就是这个家庭合唱队为逃跑赢得了机会。 3.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平常所说的故事的发展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有头有尾,有起有讫。《音乐之声》的整体性结构不仅表现在整个故事的结构上,而且在故事发展的阶段性过程中,也非常严格地依照整体性原则。本课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故事的开端是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学习唱歌,发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声,在湖边上看到玛丽亚和孩子们掉到湖里面,高潮是上校和玛丽亚各不相让地争执,结局是孩子们的歌声融化了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矛盾,尾声是孩子们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戏,上校为大家演唱了《雪绒花》。故事结构完整,起承转合过渡自然,使故事发展线索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