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 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 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 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 居, 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 一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 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 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卖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节选自《贞观纪要•论文史》)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备:完备,齐全。 B.兼知起居注 知:主持。 C.彰善瘅恶 瘅:憎恨。 D.语多微文 微:精深奥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有上书论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有益于人者 余威震于殊俗 C.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 倚歌而和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B.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C.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D.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选入史书的文章应该有劝诫的作用,有利于为政治国,是否迎合君王的 意思、文体是否华美倒不是重要的。 B.太宗认为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那些有文章传世的君主只会断 送江山、贻笑后人,因而拒绝邓隆为他出文集的请求。 C.面对唐太宗想看记录本朝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的要求,褚遂良不卑不亢,婉言拒绝, 表现了他履行职责、坚持为官职分的可贵精神。 D.对“玄武门之变”这个最敏感的事件,唐太宗坦然面对,毫不回避,要求史臣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他的这种态度得到魏征的赞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5分) (2)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5分) 参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