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不识之无 |
释义 | 不识之无历史典故 不识之无怎么写好看:
不识之无历史词典解释连最简单的之和无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文化水平很低。由唐白居易的事迹引伸而来。参见“诗入鸡林”条。史载白居易天赋聪颖,始生七月便能认识“之”、“无”二字。后来人们便把文化水平极低比喻成“不识之无”,意即连七个月的婴儿都不如。 【出典】: 《新唐书》卷119《白居易传》4304页:“其始生七月能展书,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例句】: 阿英《胡沙随笔·土山湾黑6*市》:“因此辈系窃偷而来,兼以不识之无,遂至无全轶者。” 述宾 不识“之”和“无”这常用的字。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用于描写人文化水平不高,连简单的字也不认得。→不识一丁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覆车之戒比喻失败的教训。晋书·庾纯传: “纯以凡才,备位卿尹,不惟谦敬之节,不忌覆车之戒,陵上无礼,悖言自口,宜加显黜,以肃朝伦。”参见:○前车之鉴 见“覆车之鉴”。晋书·庾纯传:“纯以凡才,备位卿尹,不惟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