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刍荛之言 |
释义 | 刍荛之言历史典故 刍荛之言怎么写好看:
刍荛之言历史词典解释《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刍荛(音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刍荛之言”,即草野之人的言论,多用作谦词。亦省作“刍言”或“刍议”。 宋.李清照《上工部尚书胡公》诗:“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偏正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山野老百姓的言论。也谦称己见。语本《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东周列国志》36回:“刍荛之言,圣人择焉。主公新立,正宜捐弃小忿,广纳忠告。”△多用于言论方面。也作“刍荛之见”。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千夫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千夫指”就是从“千人所指”演变紧缩而成。千夫,是指很多人,千是虚指多数。“千夫指”,是指被众人所指斥责骂的人,即是人民所痛恨的坏人或敌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