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断 |
释义 | 土断历史知识 土断怎么写好看:
土断历史词典解释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晋廷东迁后,北方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成帝咸和中、咸康七年(341)、哀帝兴宁二年(364)和安帝义熙九年(413)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由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及“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齐高帝建元三年(481)、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和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成效甚微。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湖北武昌师范(範)学堂学校名。亦名湖北师范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培养中小学教习。派武昌知府梁鼎芬为监督,廪生陈毅、举人胡钧为堂长,延请日本师范教员一人为总教习。课程除普通学外,另加教育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