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伏 |
释义 | 三伏历史知识 三伏怎么写好看:
三伏历史词典解释节令术语。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三伏期间统称伏天、伏日。三伏起源甚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秦德公二年(前676),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汉书·郊祀志》:“秦德公作伏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师古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渊鉴类函·岁时部》:“阴阳候曰:‘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如此计算,两个庚日之间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为十天;但由于有立秋后的第一庚日为末伏的规定,因而中伏到末伏就有十天和二十天两种情况。自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是中国夏季最热时期,故有“热在三伏”之说。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招谏匦见“铜匦”。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