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毁灭性怎么写好看:
柴毁灭性书法图片
柴毁灭性历史词典解释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后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
并列 柴毁,由于极其哀痛而骨瘦如柴。因居父母丧极度悲伤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用于居丧尽孝方面。→柴毁骨立
词语分解:
- 柴毁的解释 谓居丧哀甚,瘦损如柴。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太夫人薨,公每哭呕血,杖而后起。上见公柴毁,泣曰:‘朕遂不识卿,卿事朕君父一致,遂至於灭性,可谓孝子。’”新唐书·胶东王道彦传:“荷土就坟,躬蒔松柏,偃庐柴毁,虽亲友不復识。”参见“ 柴毁骨立 ”。
- 灭性的解释 谓因丧亲过哀而毁灭生命。礼记·丧服四制:“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南史·孝义传下·吉翂:“ 翂 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清 黄景仁 闻稚存丁母忧诗:“一日尚存休灭性,千秋有业抵承欢。”
历史典故推荐:作俑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偶像,后因称创始、首开先例为“作俑”。宋 苏轼上文侍中论榷盐书:“且祸莫大于作始,作俑之渐,至于用人。”鲁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