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 |
释义 | 子历史知识 子怎么写好看:子历史词典解释①爵名。周代始置,为五等爵中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一说子、男爵位属同一等。其后或废或置,魏、晋、南北朝各朝皆置,为六等爵之第五等,在“伯”之下,“男”之上。有“开国子”、“县子”等称号。三国魏咸熙元年(264)定爵制,诸子地方五十里,邑八百户,官一品。晋武帝时分大、次、小王国制,五千户以上之小国,始封支子为子爵。隋为九等爵之第八等,位于“伯”下、“男”上。置官府,有令、大农、尉、典卫等官。又称开国子,正四品。唐沿置,贞观十一年(637)加“开国”之称,正五品上。宋制,令邑五百户以上,七百户以下者封子。清为九等爵之第四等,原称“精奇尼哈番”,乾隆元年(1736)改汉名为“子”。分为四等,有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叙正一品。②周代对小诸侯国之称呼。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内库一般指皇帝私库。如唐代大盈库、琼林库等。德宗时,裴延龄又于左藏之内分建六库,意在别储财政盈余,以奉帝王私欲。至德后,四方贡献悉纳入内库,而内库钱物亦拨出充军费等开支。明代作为内府承运库、广积库、甲字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