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多怎么写好看:
波罗蜜多历史词典解释
梵文Paramita的音译。略称“波罗蜜”。意译“度”或“到彼岸”。佛教名词。谓从世俗的生死“此岸”到达佛境的涅槃“彼岸”。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二,解释“波罗”为“彼岸”,“蜜”为“到”,“成办佛道,名到彼岸”。大乘佛教以六项修持内容为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称“六波罗蜜”或“六度”。
词语分解:
- 波罗的解释 1.即虎。古代 南诏 语。 唐 赵叔达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原注:“波罗,虎也;毘勇,野马也。”2.悲愁貌。 元 李爱山 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釵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鸞,画不尽春山宛转。”一本作“魔罗”。3.梵语“波罗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诗:“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参见“ 波罗蜜 ”。4.即凤梨。亦写作“波萝”。 清 赵翼 题岭
- 多的解释 多 duō 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人多
历史知识推荐:阿罗多
①东汉车师后部王。永兴元年153逃亡匈奴,后复归汉。②鲜卑族人。西晋咸宁二年276与戊己校尉马循交战,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