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不动声色 |
释义 | 不动声色历史典故 不动声色怎么写好看:
不动声色历史词典解释色:脸上的表情。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镇静、沉着。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明.李贽《焚书.与友朋书》:“所谓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者,此等是也,最上一乘之人也,何可得也。”《野叟曝言》四七回:“五张桌子,惟老者不设笔砚,其余皆设文房四宝,都在那里濡笔构思,惟成之端然静坐,不动声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六回:“李壮不动声色的道:‘今天船到得晚了,弄到这个时候才到家,晚饭也不曾吃。’” 述宾 声,言谈。色,脸色。不说,不表露感情。古华《芙蓉镇》:“女上级不动声色,正好说明了她的气度和胆识。”△用于描写性格内向,有涵养。→泰然自若 ↔虚张声势 面无人色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一人半晋书.习凿齿传:“坚苻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一人半:安公一人,凿齿半人。后因用为人才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