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厘金 |
释义 | 厘金历史知识 厘金怎么写好看:
厘金历史词典解释即厘捐。旧中国的一种额外商业税。清咸丰三年(1853),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采纳幕客钱江建议在扬州举办厘捐,分两种:一称行厘(又称活厘),即通过税,抽之于行商;一称坐厘(又称板厘),是交易税,抽之于坐商。原定税率值百抽一,百分之一为一厘,所以称厘金。五年起各省相继仿行,推行全国,不仅名目日益繁多,且税率极不一致,不限于百分之一。至同治七年(1868),全国厘金收入在一千五百万两白银左右,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但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经济发展,民国成立后仍继续征收,至1931年始废止。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莫敖官名。春秋战国楚置。掌军政,领兵征战。相当于别国的司马官。左传·桓公十一年:“莫敖患之。”杨伯峻注:“莫敖,楚国官名。即司马。此时之莫敖,盖相当大司马之官,但以后楚又另设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莫敖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