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剌怎么写好看:
曳剌历史词典解释
又译拽刺、移剌。契丹语,意为“壮士”、“勇士”。辽有拽剌军。又置旗鼓曳剌,护卫皇帝仪仗旗鼓。军中设拽剌司,掌边防侦候、传报军情。著帐局亦设拽剌官。金为枢密院、招讨司属官,司侦候与传送军情。架阁库曳剌为属吏。元初,十道宣抚司设曳剌,司催督差役、勾捕等事。后京府州县均设,渐演为民间差役。
词语分解:
- 曳剌的解释 走卒;衙役。元典章·礼部六·僧道教门法规:“各处僧道、衙门所设书吏、贴书、祇侯、曳剌人等,俱无定额。”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洒家是个曳剌,接相公来。” 元 李五 虎头碑第三折:“他误了限次,失了军期,差几个曳剌勾追。”按,辽史·百官志二:“走卒谓之拽剌。”
- 曳的字典解释 曳 yè 拉,牵引:曳引
- 剌的字典解释 剌 là 违背常情、事理:乖剌
历史官职推荐:岁贡
①贡士之法,即由诸侯国或地方州郡每年向朝廷选送人才。汉书·食货志上: “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太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兴廉举孝,岁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