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溯清水塘流独明季金沙河衣冠堪同不朽 问皖公山色与吾扬梅花岭风景相较何如 |
释义 | 溯清水塘流独明季金沙河衣冠堪同不朽 问皖公山色与吾扬梅花岭风景相较何如名胜,安徽 对联全文上联:溯清水塘流独明季金沙河衣冠堪同不朽 对联备注:(杨益题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 参考注释水塘池塘。 元 王祯 《农书》卷十八:“水塘,即洿池也。因地形坳下,用之瀦蓄水潦,或修筑甽堰,以备灌溉田亩,兼可畜育鱼鳖,栽种莲芡。” 凌力 《星星草》第八章一:“从 看山楼 上向南望,是一片乡村景色,稻田碧绿,水塘清清。” 袁哲飞 《车从北京来·向红管天》:“﹝ 向红 ﹞在小水塘里养着蚂蝗、泥鳅,还有几只乌龟。” 独明独见之明。《管子·霸言》:“夫王者有所独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王也。”《管子·霸言》:“独明者天下之利器也。” 金沙(1).含有金子的沙砾。《文选·左思<蜀都赋>》:“金沙银砾,符采彪炳,暉丽灼烁。” 刘逵 注:“ 永昌 有水,出金,如糠在沙中。” 唐 杜甫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诗之二:“有径金沙软,无人碧草芳。”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盖南、北 天山 金沙最富,淘者甚众,记不絶书。” (2).井名。 唐 李商隐 《昭郡》诗:“绳烂 金沙井 ,松乾乳洞梯。” 冯浩 笺注:“《方舆胜览》:‘ 金沙井 在 平乐府 治东。’《平乐县志》:‘在 塘背庵 内。 唐 李义山 所咏也。近为僧填,不可復问。’” (3).泉名。《元史·世祖纪七》:“赐 湖州 长兴县 金沙泉 名为 瑞应泉 。 金沙泉 不常出, 唐 时用此水造紫笋茶进贡。” (4).借指泉水。 宋 苏轼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诗之三:“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 清 许承钦 《由来鹤桥登楼观趵突泉》诗:“槛外金沙玉蕊繁,谁开眼界任澜翻。” (5).见“ 金沙罗 ”。 (6).见“ 金砂 ”。 (7).见“ 金沙江 ”。 衣冠(1) [clothes and hat]∶衣服和礼帽 (2) [dress]∶服饰 衣冠不整 (3) [gentle]∶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不朽[live] 存在于人类的记忆或记载中 人类愿望通过他的行动而不朽,这是建立金字塔的特征 皖公山山名。又名 潜山 、 天柱山 。在今 安徽省 潜山县 西北。 汉武帝 曾封为南岳。 唐 李白 《江上望皖公山》诗:“奇峯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宴 皖公山 ,巉絶称人意。”亦省作“ 皖山 ”、“ 皖公 ”。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三:“至 赵屯 ……北望正见 皖山 。” 清 姚鼐 《送陈东浦方伯自江宁移任安徽》诗:“ 皖公 先在望, 泗 上且须臾。”参见“ 南岳 ”。 梅花岭(1).地名。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广储门 外。 明 万历 中,州守 吴秀 浚河积土成丘,丘上植梅,故名。 明 末, 清 兵攻破 扬州 , 史可法 死难,家人葬其衣冠于此。 清 在此设梅花书院。《明史·史可法传》:“ 可法 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踰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於 扬州 郭外之 梅花岭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 万历 二十年,太守 吴秀 开濬城濠,积土为岭,树以梅,因名 梅花岭 。” (2).即 大庾岭 。在 江西省 大余县 、 广东省 南雄县 交界处。 宋 苏轼 《清远舟中寄耘老》诗:“小寒初度 梅花岭 ,万壑千巖背人境。” 王文诰 辑注引《南安志》:“ 大庾岭 ,其上多梅花,又名 梅岭 。” 风景[landscape;scene;scenery;sight;views] 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 风景秀丽 何如(1) [how about;why not;what do you think]∶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wouldn’t it be better]∶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
随便看 |
|
经典对联大全收录11110副对联,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春联、挽联及其它经典对联的释义,是国学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