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舍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惠之和愿学孔子 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此谓丈夫 |
释义 | 舍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惠之和愿学孔子 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此谓丈夫名胜,山东 对联全文上联:舍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惠之和愿学孔子 对联备注:(苏开泰题邹县孟庙。伯夷:商朝孤竹君长子,武王灭商,他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伊尹:商初大臣,奴隶出身,助汤灭夏;柳惠: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守礼著称) 参考注释伯夷[Bo Yi]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 伊尹商汤 大臣,名 伊 ,一名 挚 ,尹是官名。相传生于 伊水 ,故名。是 汤 妻陪嫁的奴隶,后助 汤 伐 夏桀 ,被尊为阿衡。 汤 去世后历佐 卜丙 (即 外丙 )、 仲壬 二王。后 太甲 即位,因荒淫失度,被 伊尹 放逐到 桐宫 ,三年后迎之复位。《尚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 伊尹 祠于先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伊尹 放 大甲 而相之,卒无怨色。” 杜预 注:“ 大甲 , 汤 孙也,荒淫失度。 伊尹 放之 桐宫 三年,改悔而復之,而无恨心。”《吕氏春秋·本味》:“ 有侁氏 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 伊水 之上……故命之曰 伊尹 。’” 高诱 注:“以其生於 伊水 ,故名之 伊尹 ,非有讹也。” 唐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夏 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 鸣 殷 , 周公 鸣 周 。”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二节:“欲求国之自尊,必先自国民人人自尊始。 伊尹 曰:‘余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余觉之而谁也。’”一说, 伊尹 借故放逐 太甲 ,自立七年,后 太甲 还,被杀。参阅《竹书纪年》卷上、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 之任赴任,上任。 明 王玉峯 《焚香记·往任》:“疾忙之任整行装,即把捷音传。”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元 江浙 行省有某平章者,将之任,道间忽染中风,四肢不举。” 柳惠春秋 柳下惠 的省称。 汉 班固 《答宾戏》:“若乃 伯夷 抗行於 首阳 , 柳惠 降志於辱仕……真吾徒之师表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且 子文 三显,色不加悦; 柳惠 三黜,容不加戚。何者?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 柳惠 善直道, 孙登 庶知人。”参见“ 柳下惠 ”。 孔子[Confucius]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lun5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富贵不淫(1).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liu5少5奇 《论gong5产5党员的修养》六:“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亦省作“ 富贵不淫 ”。 清 方亨咸 《邵村杂记·武风子传》:“或曰:某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耶?” (2).见“ 富贵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liu5少5奇 《论gong5产5党员的修养》六:“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亦省作“ 富贵不淫 ”。 清 方亨咸 《邵村杂记·武风子传》:“或曰:某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耶?” 贫贱不移移:改变。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威武不屈[not to be subdued by force;no force can bend us;will not submit to force] 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qiang5暴 丈夫(1) [husband]∶已婚女子的配偶 古者丈夫不耕。——《韩非子·五蠹》 (2) [man]:男子 生丈夫,…生女子。——《国语·越语》 (3) [manly person]∶成年男子 丈夫气 丈夫亦爱怜。——《战国策·赵策》 |
随便看 |
|
经典对联大全收录11110副对联,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春联、挽联及其它经典对联的释义,是国学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