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 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 |
释义 | 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 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书院 对联全文上联: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 对联备注:(施璜题安徽还古书院归仁堂) 参考注释乾始谓天为万物之本。《易·乾·文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乾·文言》:“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孔颖达 疏:“乾始,谓乾能始生万物,解元也。” 明 何景明 《告咎文》:“敷乾始之美利兮,运不息之元德。” 通彻[understand thoroughly] 通晓;贯通;完全理解 古今[ancient and modern]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上下(1) [high and low]∶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old and young]∶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up and down]∶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relative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about]∶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bailiff in a feudal yamen]∶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总是[always] 永远地;无例外地 鸢飞鱼跃《诗·大雅·旱麓》:“鳶飞戾天,鱼跃于渊。” 孔颖达 疏:“其上则鳶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是道被飞潜,万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后以“鳶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 宋 陈亮 《西铭说》:“鳶飞鱼跃,卓然不可揜於勿忘勿助长之间,而仁孝之道平施於日用矣。” 明 沉鲸 《双珠记·风鉴通神》:“小生姓 孙 ,名 纲 ……已优游乎鳶飞鱼跃之天。” 陈毅 《由北京到广州》诗:“清水池塘傍茅舍,鳶飞鱼跃竹万竿。”亦省作“ 鳶鱼 ”。 宋 沉括 《熙宁九年谢早出表》:“此盖皇帝陛下,施同天地,仁察鳶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太极图中生意好,鳶鱼机趣滔滔。渊源夙仰 泰山 高。”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棫朴》琢髦士,《旱麓》兴鳶鱼。” 静虚(1).清净无欲。《吕氏春秋·知度》:“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责而不詔,去想去意,静虚以待。”《孔子家语·好生》:“ 舜 之为君也……德若天地而静虚。” 明 唐顺之 《赠张方士序》:“窃疑二氏专求之静虚,纵不能无毫釐之差,其去圣学,要之较世儒为近。” (2).恬淡平和。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 新城 礼部侍郎 陈公 ,为古文学……不为熊熊之光,绚烂之色,而静虚澹淡,若近而若远。” 物我彼此,外物与己身。《列子·杨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明 沉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 孔 门之乐,不拘物我,相与少叙,料无不可。”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们是没有物我的区分,没有国族的界别。” 内外[around;about] 在数量或时间上接近精确地;大约;近似 五十年内外 无非[nothing but;only;no more than;simply] 不外;没别的 他无非就有三板斧功夫 月满(1).月圆。《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后汉书·丁鸿传》:“閒者月满先节,过望不亏,此臣骄溢背君,专功独行也。” 李贤 注:“月满先节谓未及望而满也。” 唐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秋月》:“云披玉绳浄,月满镜轮圆。” 元 杨维桢 《璚花珠月二名姬》诗:“月满十分珠有价,花开第一玉无瑕。” (2).比喻幸福团聚。 宋 陆游 《八月十四夜三叉市对月》诗:“明年万事不足论,但愿月满人常健。” (3).足月。指胎儿在母体中成长的月份已满。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先时有 张嫗 者,尝往 周 家佣赁,野合有身,月满当孕,便遣出外,驻车屋下,产得儿。” 宋 欧阳修 《奏内降补僧官又三事》:“盖自 虫儿 言有娠,太后遣宫人善护之,日给緡钱二千以市可食物,如此,至其月满无娠,始加穷詰耳。” (4).泛指满限定的月数。《礼记·服问》“而反三年之葛” 唐 孔颖达 疏:“而反三年之葛者,此著麻月满还反服三年之葛也。” 潮平谓潮水涨至最高水位。又叫满潮。 唐 刘希夷 《江南曲》之五:“潮平见 楚 甸,天际望 维扬 。” 唐 王湾 《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濶,风正一帆悬。” 唐 白居易 《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诗:“雁断知风急,潮平见月多。” |
随便看 |
|
经典对联大全收录11110副对联,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春联、挽联及其它经典对联的释义,是国学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