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登普济寺慈氏阁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邓深 |
释义 | 登普济寺慈氏阁原文柔远楼中俯市嚣,万家蚁聚汩尘劳。此中更觉楼低小,佛界由来著眼高。 诗词问答问:登普济寺慈氏阁的作者是谁?答:邓深 邓深登普济寺慈氏阁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柔远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书·舜典》:“柔远能邇。” 孔 传:“柔,安;邇,近……言当安远,乃能安近。”《汉书·段会宗传》:“足下以柔远之令德,復典都护之重职。” 颜师古 注:“柔远,言能安远人。” 唐 白居易 《新罗贺正使全良忠授官归国制》:“朕以文明御时,以仁信柔远。”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于卿篤始终之义,于朕尽柔远之宜。” 清 李基和 《送隋羲文出塞》诗之二:“须知柔远意,率土尽王臣。” 市嚣市井喧闹声。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心厌市嚣。” 清 吴敏树 《新修吕仙亭记》:“逾于 岳阳 ,而远市嚣,少杂游,亦处地之善也。” 蚁聚亦作“螘聚”。如蚂蚁般聚集。比喻结集者之多。《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钱唐 大帅 彭式 等蚁聚为寇。”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一》:“百姓惊愕不解此意,必糜沸螘聚,以致扰乱。”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是以选人冗冗,甚於羊羣;吏部喧喧,多於蚁聚。”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记宋宫殿》:“曰 选德 坤寧殿 ,贵妃、昭仪、婕妤等位宫人直舍螘聚焉。” 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楼外楼 高悬着眩目的石油灯,酒人已如蚁聚。” 尘劳(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何因动飞轡,暂使尘劳轻。” 明 李贽 《复陶石篑书》:“此观世音菩萨与我此地,赏我此等人,故我得断此尘劳,为今日安乐自在汉耳。”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有境相应行心,有非境不相应行心;若广分别言,则有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前蜀 李珣 《渔父歌》之三:“终日醉,絶尘劳,曾见 钱塘 八月涛。” 宋 秦观 《满庭芳》词之二:“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谁听。” 郭沫若 《<屈原>与<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样从 香港 回来的,在极端的险厄之后,尘劳未定,便委屈他来担任了这一次的苦役。” 中更(1).爵位名。 秦 立爵二十级, 汉 沿袭之。中更为第十 *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 颜师古 注:“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也。” (2).中途变更;中间经历。《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吕延济 注:“本图相与同往,而中间不能俱遂此志。” 宋 叶适 《高夫人墓志铭》:“荣绪华宗,中更坠落,以一线引千钧,乔木之萌生復见径尺,夫人之助也。” 清 方苞 《原人下》:“ 秦 汉 以还,中更衰乱。” 低小(1).低矮窄小。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三:“熟知茅斋絶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词:“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 (2).卑微,低下。《元典章·吏部四·赴任》:“受了宣敕,嫌地里远或嫌名分低小,不赴任去。” 佛界(1).佛教名词。十界之一。诸佛的境界。《梵网经》上:“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説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 (2).借指寺院。 宋 黄庭坚 《显圣寺庭枸杞》诗:“仙苗寿日月,佛界承露雨。” 由来(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眼高眼光高。比喻藐视,看不起或要求高。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今日做了官,就眼高了。”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寿诗》:“舌在未应鳩计拙,眼高浑觉马羣空。” 鲁迅 《呐喊·故乡》:“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你是太眼高了,不是我说你,‘越挑越眼花!’”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