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仁宗皇帝挽词三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曾巩 |
释义 | 仁宗皇帝挽词三首原文沧海难回日,青云如送春。服丧三月遍,遏乐四夷均。 感格英灵在,褒扬大号新。 依然社稷计,王业付真人。 诗词问答问:仁宗皇帝挽词三首的作者是谁?答:曾巩 曾巩仁宗皇帝挽词三首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海难(1) 航海时发生的各种灾难。如:船搁浅、碰撞、沉没等事故 (2) 海损,货物在海运中受到的损失 回日(1).谓日神 羲和 驾车前进,不得过,为之回车。形容极高。 唐 李白 《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宋 梅尧臣 《赋秋鸣送刘衡州》诗:“峰前想回日,青冥生路歧。” (2).来日。《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三年》:“若回日復相,必乱天下。” 亦作“廻日”。1.却日回行。语出《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四:“愧无 鲁阳 德,迴日向三舍。” 晋 张协 《七命》之一:“衝飇发而迴日,飞砾起而洒天。” 南朝 梁 江淹 《萧拜太尉扬州牧表》:“徒怀 汉 臣伏闕之诚,竞无 鲁 人迴日之感。” (2).归来之日。 唐 贾岛 《送神邈法师》诗:“绕房三两树,迴日叶应红。” 前蜀 韦庄 《寄薛先辈》诗:“悬知迴日綵衣荣,仙籍高标第一名。” (3).他日,来日。《太平广记》卷三三四引 唐 戴孚 《广异记·王乙》:“君若有情,廻日过访,以慰幽魂耳。” (4).谏止皇帝改变心意。日,喻皇帝。 唐 柳宗元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之三:“臣等竭其精诚,发於交感,无以迴日。” 青云(1) 比喻高官显爵 平步青云 (2) 旧时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 青云之士 (3) 比喻隐居 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 (4) 天空 送春(1).送别春天。 唐 白居易 《送春归》诗:“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 西江 西。” 清 周亮工 《白樱桃》诗之二:“岭外麦英雪是肤,送春新脱紫霞襦。”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2).旧时立春日的一种风俗。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立春日,官吏各执彩仗……制小春牛遍送搢绅家,谓之送春。” 服丧在一定时期内带孝,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三月(1)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2)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3) 三个月 遏乐犹遏音。 宋 曾巩 《仁宗皇帝挽词》之三:“遏乐四夷均,感格英灵在。” 四夷(1).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感格谓感于此而达于彼。 宋 李纲 《应诏条陈七事奏状》:“然臣闻应天以实不以文,天人一道,初无殊致,唯以至诚可相感格。”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望卿与陪祭诸臣务须斋戒沐浴,克尽至诚,献飨致祭,感格忠魂。” 英灵烈士的灵魂;受崇敬的人去世后的灵魂。也说“英魂” 褒扬(1) 赞美表扬 (2) 满意地讲起 大号(1) 军号或萨克号系的大型低音铜管乐器 (2) 对他人字号的敬称 (3) 帝王的号令 (4) 国号,帝号 依然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王业帝王之事业。谓统一天下,建立王朝。《荀子·王霸》:“ 舜 禹 还至,王业还起。”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 文王 ﹞破 商 擒 紂 ,遂成王业。” 宋 叶适 《经总制钱二》:“一举而天下定,王业之所由始也。”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暴 隋 既成王业,亦遂失於再传。” 真人(1) 亲身和活着的人 在银幕上…但决非真人 (2) 道教称有养本性或修行得道的人,多用做称号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