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答中书诗 |
朝代 | 南北朝 |
作者 | 谢灵运 |
释义 | 答中书诗原文悬圃树瑶。昆山挺玉。 流采神皋。 列秀华岳。 休哉美宝。 擢颖昌族。 灼灼风徽。 采采文牍。 诗词问答问:答中书诗的作者是谁?答:谢灵运 参考注释悬圃传说在 昆仑山 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也称 玄圃 。后泛指仙境。语出《楚辞·天问》:“ 崑崙 悬圃 ,其凥安在?” 王逸 注:“ 崑崙 ,山名也,其巔曰 县圃 ,乃上通於天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 崑崙 、 悬圃 ,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 唐太宗 《帝京篇》之十:“无劳上 悬圃 ,即此对神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所谓 瑶池 、 悬圃 ,珠树芝田,概乎未见。” 昆山亦作“崐山”。1.山名。 昆仑山 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 崑山 之玉, 江 汉 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 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2).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北。《文选·陆机<赠从兄车骑>诗》:“髣髴 谷水 阳,婉孌 崐山 阴。” 李善 注引《吴地记》:“ 海盐县 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 陆逊 、 陆凯 居此。谷东二十里有 崐山 ,父祖葬焉。” (3).县名。今属 江苏省 。因境内有 昆山 而得名。 (4).指昆腔。 明 王骥德 《曲律·论腔调》:“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崑山’。‘崑山’之派,以 太仓 魏良辅 为祖。”参见“ 崑腔 ”。 昆仑山 的省称。《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宝。”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美玉珊瑚出於 昆山 ,珠璣犀象出於 桂林 。” 流采三国 魏文帝 的剑名。《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其三剑一曰飞景,长四尺二寸;二曰流采,长四尺二寸。”按,《初学记》卷四作“流彩”。 神皋亦作“神皐”。 1.神明所聚之地。《文选·张衡<西京赋>》:“尔乃广衍沃野,厥田上上,寔为地之奥区神皋。” 李善 注:“谓神明之界局也。” (2).引申为神圣的土地。 清 龚自珍 《尊隐》:“将与汝枕高林,藉丰草,去沮洳,即犖确,第四时之荣木,瞩九州之神皋。”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引《布 * 电》:“何物胡 清 ,敢乱天纪,挽弓介马,竟履神皋。” (3).指京畿。《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内树宽明,外施简惠,神皋载穆,轂下以清。” 李周翰 注:“神皋,谓都畿之内。”《南齐书·州郡志上》:“ 扬州 京輦神皋。”《宋史·刁衎传》:“神皋胜地,天子所居,岂使流囚於此聚役。” 明 杨慎 《咸阳》诗:“帝里繁华歇,神皋岁月多。” (4).肥沃的土地。《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禹 穴神皋,地埒分 陕 。” 李周翰 注:“皋,地也,其地肥沃故云神皋。”《宋书·自序传·沉亮》:“窃见郡境有旧石堨,区野腴润,实为神皋。” 唐 温庭筠 《秋日》诗:“爽气变昏旦,神皋徧原隰。” 华岳同“ 华岳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华岳 本一山当 河 , 河 水过而曲行, 河 神巨灵,手盪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跡仍存。”参见“ 华岳 ”。 高大的山。《礼记·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陆德明 释文:“华岳,户化、户瓜二反。本亦作‘山岳’。” 朱熹 集注:“华、藏,并去声。” 指西岳 华山 。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华山》:“ 华岳 灵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浆。” 美宝1.瑰宝;美玉。 擢颖(1).犹抽穗。指穗状花实。 晋 袁山松 《菊》诗:“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飈。” 唐 韦模当 《朱草合朔赋》:“分茎灼烁,擢颖超遥。” (2).犹抽穗。指谷穗。 清 魏源 《吴农备荒议上》:“使若 楚 稻之六月擢颖,七月结实,何尚畏乎风?” (3).犹言脱颖而出。 晋 庾阐 《吊贾生文》:“飞荣 洛 汭,擢颖 山 东。”《北史·高允传》:“ 崔 宋 二贤,诞性英伟,擢颖閭阎,闻名象魏。” 昌族使家族昌盛。 汉 徐干 《中论·法象》:“ 良霄 以鶉奔丧家, 子展 以草虫昌族。” 灼灼(1) 耀眼,光亮 若日出之灼灼。——《新书》 (2) 明白地 灼灼如此 风徽(1).风范,美德。 南朝 宋 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绸繆结风徽,烟煴吐芳讯。” 明 宋濂 《径山悦堂禅师四会语序》:“仰前哲之风徽,作后武之距度,究其遗辙,足证新功。” 郭沫若 《新华颂·西伯利亚车中》:“壮怀激烈望南天, 黎利 风徽似昔年。” (2).谓以风范影响和传播。《魏书·李崇传》:“养黄髮以询格言,育青襟而敷典式,用能享国长久,风徽万祀者也。” (3).指文章的完美风格。《旧唐书·文苑传序》:“近代唯 沉隐侯 斟酌《二南》,剖陈三变,攄 云 渊 之抑鬱,振 潘 陆 之风徽。” 采采犹言采了又采。 南朝 齐 陶功曹 《采菱曲》:“採採詎盈匊,还望空延佇。”匊,一本作“ 掬 ”。 (1).犹事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 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 (2).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 陶潜 《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劐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餘,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 (3).华饰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 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 唐寅 《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 杨妃 醉,夜半扶归挹露华。” (4).形容美妙的乐声。《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 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 孟郊 《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 文牍(1) 指公文书信等 (2) 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