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彭城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李思衍 |
释义 | 彭城原文一水渊淳绿不波,四山玉立碧嵯峨。城头刍石黄楼赋,台上风云亦帝歌。 竹帛有香豪杰在,山河无恙废兴多。 男儿要作千年调,戏马台高石可磨。 诗词问答问:彭城的作者是谁?答:李思衍 参考注释渊淳深远淳粹。 宋 沉遘 《五言次韵和邻几》:“论文必高玅,谈道皆渊淳。” 明 王世贞 《说部·札记外篇七四》:“ 叔度 之渊淳,几于德矣,乏立言焉。” 玉立(1) 姿态美好 玉立的少女 (2) 节操坚定不移 (3) 比喻挺立不屈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故园不可见,巫山田郁嵯峨。——杜甫《江海》 山顶嵯峨 怪石嵯峨 城头城墙的顶头;城楼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七律》 黄楼楼名。故址在今 江苏省 徐州市 。据 宋 苏辙 《黄楼赋》载: 熙宁 十年秋七月乙丑, 黄河 决口,水及 彭城 下。 苏轼 适为 彭城 守。水未至, 苏轼 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及水至城下, 苏 又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至而民不溃。水退又请增筑 徐 城,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在城的东门筑大楼,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 徐 人相劝成之。后 苏辙 、 秦观 等都曾登 黄楼 ,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作 黄楼 之赋。后以“黄楼”为登览山水,赋诗作文,以颂功德的典实。 宋 晁冲之 《再至徐州示诸弟》诗:“南寻 白门 傍山麓,西望 黄楼 行水滨。还家作诗示羣从,早晚一游携二 陈 。” 明 李东阳 《长至祀陵纪行》诗:“ 黄楼 作赋思携客, 紫塞 论兵念守夷。”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一:“何復诗成无一事,羽衣吹笛坐 黄楼 。” 上风(1) 风吹来的那一方 在上风方向喷洒农药 (2) 比喻优势或有利地位 占了上风 竹帛(1).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墨子·天志中》:“又书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传遗后世子孙。” (2).引申指书籍、史乘。《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名著於景钟,名称垂於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相公镇 幽 都,竹帛烂勋伐。”《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廊庙,垂名於竹帛。” 梁启超 《读孟子界说》:“故《春秋》有大义,有微言,皆口授弟子,俟数传乃著竹帛。” 豪杰(1) 才智勇力出众的人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2) 又 三老豪杰皆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安然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中豪杰 (3) 倚仗权势横行一方的人 山河山岭和河流,指国家的疆土 锦锈山河 无恙(1) 无灾祸 岁亦无恙耶?——《国策·齐策》 安然无恙 (2) 平安;没有疾病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国语·齐策》 无恙,幸甚幸甚。——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无恙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别来无恙? 废兴(1).盛衰;兴亡。《孟子·离娄上》:“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汉书·董仲舒传》:“ 孔子 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於己。” 清 洪昇 《京东杂感》诗:“远望穷高下,孤怀感废兴。” * 《八十抒怀》诗:“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2).指官吏的晋升和黜退。《周礼·地官·遂大夫》:“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男儿(1) 男子汉 男儿有泪不轻弹 (2) 指丈夫 千年调(1).长远之计。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想着这半世勤劳,也枉做下千年调。”《醒世姻缘传》第九二回:“老狗!老私窠!我只道你做了千年调,永世用不着儿孙。” (2).词牌名。双调,仄韵。 宋 辛弃疾 有《千年调》词二首。原名“相思会”,因 辛 词有“刚作千年调”句,故改名。 戏马台(1).古迹名。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即 项羽 凉马台 。 晋 义熙 中, 刘裕 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跡已冥冥, 戏马臺 前鬼火青。”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嘉庆一统志·徐州府二》。 (2).古迹名。在 河北 临漳县 西。又名 阅马台 。 后赵 石虎 所筑。 虎 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 江苏省 江都县 。台下有路,名 玉钩斜 ,是 隋 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高石高大的假山石。 唐 王建 《题元郎中新宅》诗:“买来高石虽然贵,入得朱门未免贫。” 唐 孟郊 《送豆卢策归别墅》诗:“短松鹤不巢,高石云不栖。”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