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梅尧臣 |
释义 | 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原文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綌衣。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诗词问答问: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参考注释绀宇即绀园。佛寺之别称。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朱轩夕朗,似游明月之宫;紺宇晨融,若对流霞之闕。” 宋 欧阳修 《广爱寺》诗:“都人布金地,紺宇岿然存。” 清 姚鼐 《重宿幽栖寺》诗:“紺宇中临千嶂小,黄梅旁出一枝尊。”参见“ 紺园 ”。 方床卧榻。《南史·贺革传》:“﹝ 革 ﹞有六尺方牀,思义未达,则横卧其上,不尽其义,终不肯食。” 宋 欧阳修 《憎苍蝇赋》:“华榱广厦,珍簟方牀。炎风之燠,夏日之长。”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崇尚虚无,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清谈误国 玉麈玉柄麈尾。 东晋 士大夫清谈时常执之。 唐 卢照邻 《行路难》诗:“金貂有时换美酒,玉麈但摇莫计钱。” 宋 姜夔 《湘月》词:“玉麈谈玄,嘆坐客、多少风流名胜。” 明 李东阳 《送文宗儒太仆还南寺》诗:“锦囊秀句压骚人,玉麈雄谈惊坐客。” 清 龚自珍 《行路易》诗:“袖中芳草岂不香,手中玉麈岂不长?” 雅曲典雅的乐曲。《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 程普 不睦”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瑜 曰:‘吾虽不及 夔 旷 ,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 唐太宗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清尊浮緑醑,雅曲韵朱弦。” 清 唐孙华 《闰三月十八日集忍庵堂中观伎》诗:“ 吴 歈雅曲嫌耳熟,别打羯鼓停笙簫。” 金徽(1).琴上系弦之绳。 南朝 梁元帝 《秋夜》诗:“金徽调玉軫,兹夕抚离鸿。” (2).指用金属镶制的琴面音位标识。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蜀 中 雷氏 斵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 (3).借指琴。 唐 黄滔 《塞上》诗:“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 明 汤式 《一枝花·素兰》曲:“纬天经地 鲁 仲尼 ,也将他演入金徽。”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越巢近体》:“几时卧空谷,终日抱金徽。” 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唐 刘禹锡 《登清暉楼》诗:“ 潯阳江 色潮添满, 彭蠡 秋声雁送来。” 明 吴甡 《杂兴》诗:“空林何歷歷,落叶尽秋声。”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 龙泉寺 边的深林丛树时时送出秋声,一阵一阵萧萧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离别。” 长廊(1) 一般为有顶的通道,尤指通到分隔间或房间的通道 (2) 有顶的游廊 (3) 北京颐和园的游廊 暑气盛夏的热气 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水浒传》 不须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河朔饮《初学记》卷三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大驾都 许 ,使光禄大夫 刘松 北镇 袁绍 军,与 绍 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 河 朔有避暑饮。”后因以“河朔饮”指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 南朝 梁 何逊 《苦热》诗:“实无 河 朔饮,空有 临淄 汗。” 北周 庾信 《聘齐秋晚馆中饮酒》诗:“欣兹 河 朔饮,对此 洛阳 才。” 清 曹寅 《惜红衣·东渚荷花》词:“故人要我, 河 朔饮,深杯未足。”亦省作“ 河朔 ”。 唐 王勃 《夏日宴张二林亭序》:“香杯浊醴,是 河 朔之平生;雄笔清词,得 高阳 之意气。” 清 孙枝蔚 《宴集李嗣远东园分韵得幢字侵字》:“高会追 河 朔,凉风满北窻。” 忘归(1).忘返。《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脩兮憺忘归。” 晋 左思 《吴都赋》:“ 舜 禹 游焉,没齿而忘归。”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良箭名。以一去不复返,故称。《公孙龙子·迹府》:“ 龙 闻 楚王 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於 云梦 之圃。”《文选·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一》:“左揽繁若,右接忘归。” 李周翰 注:“忘归,矢名。”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