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秋晴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陆游 |
释义 | 秋晴原文身健心闲百虑轻。秋晴未必减春晴。 晨窗暖日烘花气,午枕微风送鸟声。 韫玉砚凹宜墨色,冷金牋滑助诗情。 少年风味嗟犹在,虚道归休学力耕。 诗词问答问:秋晴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参考注释百虑各种思虑;许多想法。《易·繫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 唐 杜甫 《西阁夜》诗:“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明 刘基 《永康胡元鼎白云楼》诗:“昔时望云煎百虑,今日看云美无度。” 清 吴嘉纪 《秋日怀孙八豹人》诗之六:“衰年缠百虑,我辈岂长存。” 未必不一定;不见得 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清· 刘开《问说》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他未必去北京 花气花的香气。 唐 贾至 《对酒曲》之一:“曲水浮花气,流风散舞衣。” 宋 王安石 《见远亭》诗:“圃畦花气合,田径烧痕斑。” 清 唐孙华 《同年王拙园太史招陪同里诸公饮大定庵花下》诗:“四面屋围花气聚,一庭阴合酒樽凉。” 午枕午睡的枕头。多指午睡。 宋 王安石 《独卧》诗之三:“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鉤。” 明 文徵明 《四月》诗:“抛书寻午枕,新暖梦依微。” 微风(1).轻微的风。《荀子·解蔽》:“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於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汉 班婕妤 《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宋 范成大 《春晚》诗之二:“微风尽日吹芳草,蝴蝶双双贴地飞。” 清 刘纯熙 《日暮》诗:“宿鸟树高下,微风云重轻。”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绿色的绣有和平鸽的旗帜,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风里轻轻地飘荡。” (2).指日趋衰微的风俗。 唐 杜甫 《杜鹃行》:“ 蜀 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微风。”微,一本作“ 遗 ”。 韫玉砚亦称“ 韞玉 ”。即 淄 砚。 山东 淄川 所产的砚台。 宋 苏轼 《评淄端砚》:“ 淄 石号韞玉砚,发墨而损笔。” 宋 陆游 《秋晴》诗:“韞玉砚凹宜墨色,冷金牋滑助诗情。” 墨色墨的色泽。亦泛指如墨之色。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粉壁有 吴 画,笔彩依旧鲜;素屏有楮书,墨色如新乾。” 宋 晁贯之 《墨经·色》:“凡墨色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宋史·范纯仁传》:“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 夏珪 ﹞工人物山水,醖酿墨色,丽如染传,笔法苍老,墨汁淋漓。”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一滴一滴,眼泪从她的眼眶里滚出了,掉在手里的信笺上,墨色着了湿显得光润夺目。” 冷金牋亦作“ 冷金笺 ”。即冷金纸。 宋 陆游 《秋晴》诗:“韞玉砚凹宜墨色,冷金牋滑助诗情。” 清 金农 《卢郡掾官斋销夏即事有赠》诗之三:“冷金牋上五言多,才子偏教鬢已皤。”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此记须用冷金笺,画乌丝栏,写《洛神赋》小楷。” 诗情(1).作诗的情绪、兴致。 唐 刘禹锡 《秋词》之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 陆游 《瀼西》诗:“亦知忧吏责,未忍废诗情。” 清 王夫之 《东阁梅》诗:“香国 扬州 锦阵豪,诗情偏向峭寒高。” (2).诗一般的美妙意境。 郭小川 《春歌》之一:“不是我舍不得花费笔墨,只因为春天的诗情太浓太多。” 少年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少年儿童读物 风味风格、特征与趣味、味道 风味小吃 一台地方风味的文艺晚会 虚道空泛无用的说教。《商君书·农战》:“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韩非子·制分》:“是以虚士立名於内,而谈者为略於外,故愚怯勇慧相连而以虚道属俗而容乎世,故其法不用,而刑罚不加乎僇人。” 归休(1).回家休息。《庄子·逍遥游》:“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归休置驛,独守家声。” 清 黄景仁 《颍州西湖》诗:“达人醯鸡视身世,兴会偶寄思归休。” (2).辞官退休;归隐。《韩诗外传》卷九:“ 田子 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鎰奉其母。” 唐 李德裕 《思归赤松村呈松阳子》诗:“顾余知止足,所乐在归休。” 宋 杨万里 《昭君怨·赋松上鸥》词:“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四:“故园未遂归休志,惭愧 刘 家好弟兄。” 学力学问上的造诣,学问上达到的水平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